脑外科专家顾建文详解神经源性膀胱与人工反射弧

来源:解放军第306医院作者:顾建文责任编辑:胡骏
2015-11-02 08:18

作者简介:顾建文,著名脑外科专家,博士导师,解放军第306医院院长,主任医师,全军神经外科副主委,中华医学会理事。

神经源性膀胱Neurogenic bladder 是脊髓损伤稳定后最常见的并发症,而它引起的严重的尿潴留、尿路感染和慢性肾功能衰竭对患者的生存质量影响最大,甚至是引起截瘫患者死亡的首位原因。Hackler的调查资料表明,截瘫患者伤后25年的死亡率为49%,而因肾功能衰竭死亡的占43%,为第一位死因。因此,探索解决这一难题的途径,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其死亡率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社会意义。

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根据脊髓损伤平面分为两大类:(1)圆锥上脊髓损伤,膀胱的脊髓反射弧完整,多发展成高张力、高反射的痉挛性膀胱,患者贮尿与排尿功能双重障碍。(2)圆锥部脊髓损伤(骶髓损伤),膀胱的脊髓反射弧被破坏,多发展成低张力、无反射的弛缓性膀胱,患者贮尿功能良好而排尿功能障碍。目前围绕截瘫患者重建人工膀胱排尿反射弧已作了许多研究。1994年,Xiao等在硬膜内缝合鼠L4脊神经前根中枢端与支配膀胱的L6脊神经前根周围端,建立“皮肤-脊髓中枢-膀胱”的反射弧,实验结果满意,并首先提出了“体神经-脊髓中枢-自主神经人工膀胱反射弧”artificial reflex arc这一全新概念,对痉挛性膀胱功能重建领域的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但由于临床多见的胸腰段骨折所致脊髓损伤引起的截瘫患者,腰骶髓常常也受到损伤,因而并不适用上述方法重建的膀胱排尿功能。1998年侯春林等应用犬右L5前根近端与右S2前根远端在硬膜内吻合,同时保持了L5后根完整,建立了“膝腱-脊髓中枢-膀胱人工反射弧”,敲击膝腱产生的体反射运动兴奋经异化的运动传出支传入膀胱,引起膀胱的自主收缩。但临床上多见的腰胸段骨折所致脊髓圆椎部位损伤引起的迟缓性膀胱,常伴有腰骶髓受损,截瘫平面无残存腱反射,从而无法重建“膝腱/跟腱-脊髓中枢-膀胱”__人工反射弧。

本实验应用犬建立了“腹壁反射-脊髓中枢-膀胱”这一反射弧,通过刺激下腹壁皮肤或肋间神经产生的下腹壁反射运动神经冲动,经异化的运动传出支传入膀胱,引起膀胱的自主性收缩。膀胱神经电生理、逼尿肌肌电图及膀胱测压结果均证明这一反射通路是成功和有效的,也表明体神经的运动传出支通过轴突再生能长入自主神经的副交感神经纤维,具有良好的传导运动兴奋的功能。

重建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有以下特点:(1)该“腹壁体神经-脊髓中枢-膀胱”在一定程度上类似于由大脑皮质、脑干和脊髓不同水平中枢参与调控的正常的排尿反射通路,形成一个近似于生理状态膀胱排尿功能,极大降低了脊髓损伤后泌尿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2)该方法不需要行脊神经后根切断,残存的部分感觉功能得以保护,骶神经后根和骶髓中枢保持完整,不影响性功能;(3)选择腰髓损伤平面以上的下腹壁重建人工膀胱反射弧,为临床上多见的胸腰段骨折所致脊髓损伤引起的弛缓性膀胱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膀胱功能重建方法。但是,由于人工膀胱反射弧重建需要进行神经移植,神经缝合质量和神经轴突重新长入膀胱平滑肌的时间均会影响人工反射弧最终的效能。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