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故事来自坊间)
话说很久很久以前尧舜禹时期,南方一些地方,特别是江西由于雨水过多,河流淤阻,水灾严重,百姓无家可归。舜帝知情后,要禹派副手伯益前往江西治水。在治水期间的一个夏天,又逢天旱无雨,大批工人病倒,出现发昏发烧、小便短赤,严重影响了工程进展。舜帝知道后,派禹带医师前往工地诊治仍无济于事,急得禹和伯益将军万分焦虑。
有一天,一位老大爷捧了一把荒草要见伯益将军和禹,老大爷说:“我是个马夫,我观察到马群中有些马撒尿明亮清澈,饮食非常好。而有些马却不吃不喝,撒尿短赤而少。我注意到那些健康的马常常吃长在马车前面的这种草。我就采了这种草喂那些生病的马,结果第二天病马全好了。我又试着用这种草熬成水给一些有病的工人喝,他们的病也好了。”禹和伯益听后十分高兴,于是命令部下全体去采这种草,熬成水后喝下,不到两天,几乎所有工人都痊愈了。
古时候连马夫都热衷于科研,这种一心为集体的境界值得敬仰,更值得身处现代社会的我们学习。
因为马匹是在马车前面吃的这种草,所以就将这种草药命名为“车前草”。从此,“车前草”可治疗尿中血的传说就流传了下来。
据说“车前草”之所以不怕风吹雨打,不怕人踩车碾,因为它的叶子有很特殊的排列,这一点也曾给建筑学家以启示。它的叶子是按螺旋状排列的,每两三叶子之间的夹角都是137度30分,排列整齐,结构合理。所有的叶子都能得到充分的阳光照射。设计师们根据车前草的自然结构仿照设计、建造的按螺旋状排列的楼房,所有房间一年四季都有阳光照射。住在北京的朋友也许见过三元桥附近就有这样一座楼,造型奇帅,我很喜欢,也许就是因为“车前草”的缘故。呵呵,也难怪我每次见到“车前草”就一定想起帅气的将士、帅气的军医。这可不能算作好色。
那年秋天,妈妈带我去采集的不是“车前草”,而是它的籽“车前籽”,那个秋天,我的眼里全是或昂扬在路边,或挺拔在草地里,或倔强于房前屋后的“车前草”,它的籽很小很小,比芝麻还要小,黑褐色,我们采了一大茶缸子,然后每天煮米粥喝,放了一点点糖,感觉味道醇厚,记忆中有些粘稠和甜腻,口感还真是不错,也许是自己采来自己喝,所以,很爱喝,以至于很多年后,我喝过一种从台湾带过来叫做神仙果的饮料,误以为就是“车前籽”单方汤剂。
猩红热对肾的打击,很快就因喝了单方“车前籽”而彻底痊愈,而我记忆中,“车前草”就如帅气的蔡医生一样,会看病,能救命。今天是新中国的生日,我就将这味与将士和帅气有关的“车前草”介绍给大家。
“车前草”,其叶及籽均可作药用。《本草纲目》记载“车前草甘,寒,无毒。主治金疮、能补五脏、明目、利小便、通五淋。车前籽是车前草的种子,具有清热、止咳、祛痰的功效。《神仙服食经》云:车前一名地衣,雷之精也,服之形化,八月采之。早在《诗经》中也有车前的记载,《神农本草经》把它列为上品之药,又叫当道,还有的书称“牛遗”。据考证,这些皆因车前好生于道边及牛马足迹中,故而得名。一代名医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把“车前草”列入草部,认为:久服轻身耐老。说它可治疗尿血、淋病、吐血、血痢和乏力等症。
由于“车前草”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民间常用鲜车前30g,鲜芹菜100g,萝卜100g榨成汁,加蜂蜜炖服,每日1次,治疗高血压。或者鲜车前50g与其他凉菜同拌食之,可治疗口腔炎。车前的种籽又叫“车前籽”,具有利水通淋之功效。“车前籽”10g与大米同煮,加糖,可治疗肾炎水肿、膀胱炎、尿道炎。或用“车前籽”30g,山药60g,研末冲服,治疗脾虚所致的伤食吐泻、腹胀等。
“车前草”虽然好,但“是药三分毒”,它也是有副作用的。《本经逢原》里认为“若虚滑精气不固者禁用。”因为其可以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和电解质紊乱。所以在此建议喝车前草的患者,如果疗效甚少还是不要再坚持下去,因为这对患者的肠胃会造成影响。另外,肾病患者也需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毕竟它不是神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