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中国好军医>>健康话题>>中医养生 >>正文

军医讲堂:针灸治疗失眠有神效

来源:空军总医院作者:马新平责任编辑:胡骏2015-04-08 14:26

作者:著名中医针灸专家 马新平,空军总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担任中医科针灸组组长,现任中国针灸学会委员、全军针灸学会副秘书长、全军康复医学会青年委员、全国中医文化学会委员。

马新平医生出身于中医世家,毕业于甘肃省中医学院,从事针灸临床工作二十余年,师承著名针灸专家张应泰、火针和国医大师贺普仁、张士杰。1994年参军,凭借出色的医疗水平,从基层部队逐步走入空军总医院,先后获得三次三等功,两次被评为空军总医院“临床贡献奖”。立足部队需求,重点加强火针对部队常见病的研究,牵头空军总医院传统疗法中心,让传统疗法不但治疗慢性疾病,对于一些急性病也取得了明显的疗效,尤其在火针治疗各种软组织损伤和风湿病、颈椎腰椎病、神经系统等方面的疾病,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在减肥和美容方面也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另外,还开展了中医综合治疗疑难病的研究,对一些目前病因不明或中西医尚无明显疗效的疑难病症,用火针及相关辅助措施进行治疗,有十分显著的疗效。曾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开展了“火针治疗颈椎病的新思路”、“火针配合毫针治疗颈性眩晕的新思路”等新业务新技术;获批空军总医院“名医梯队、知名专家训练任务”,承担的课题《以火针为主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医疗成果三等奖。

近些年,人们的生活节奏明显加快,工作竞争激烈,精神负担越来越重,很多人因此经常出现失眠、头痛、精神疲惫、健忘和烦躁的症状。其中以年轻人和女性患者最多见。当人体长期处于焦虑不安、苦闷烦恼的状态下时,大脑处于紧张和过度疲劳状态,久而久之,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功能失调,就会导致头痛和失眠。对这种情况,针灸治疗可能能取得较好的效果。针灸的功效主要是调节脑神经的兴奋程度、维持大脑细胞的正常功能,与安眠药类药物的抑制作用不同,而且不会导致上瘾,可以使人感觉精神饱满,提高睡眠质量。

其中空军总医院中医科以其精湛的针灸医术位患者提供治疗,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吸引了众多失眠患者。

失眠症是指由于饮食不节、情志因素、劳逸过度或体质虚弱等因素引起的持续的睡眠质量障碍,临床表现为经常难以入睡或睡后易醒,多梦,甚则彻夜不眠等。失眠最大影响在精神方面,严重的甚至可导致精神分裂。长期失眠危害心身健康,影响生活质量,也是发生意外事故和死亡的高危因素。据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公布的2003年全球睡眠中国区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失眠人群高达42.5%。失眠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难治性疾病之一。目前西医主要采用药物和心理疗法治疗失眠症。但西药长期服用易产生一些副作用;且心理疗法由于影响因素较多而致疗效不稳定。而针刺疗法作为传统中医学的组成部分,以其安神、定志的功效且无毒副作用在治疗失眠方面有其独到之处,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失眠病人所接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一、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人的正常睡眠是由心神所属,是阴阳之气自然而有规律地转化的结果,阳气由动转静时,即进入睡眠状态,反之则为清醒状态。当因为内伤或外感因素破坏了这种正常的规律转化,就会导致不寐。综合历代医家所论,失眠的病因病机有:(1)肝郁化火:人的情志活动以五脏的气血为物质基础,七情内伤,必损耗五脏气血,使脏腑功能失调,则发不寐。肝藏血舍魂,如暴怒伤肝或气郁化火,魂不守舍,则见不寐。(2)痰热内扰:多因思虑太过,所求不得,肝气郁结,木郁乘土,脾运失司,聚湿生痰;或久嗜肥甘,湿聚不化,痰郁化热,扰乱神明,而致不寐。正如《景岳全书·不寐》所言:“痰火扰乱,心神不宁,思虑过伤,火积痰郁而致不眠者多矣。”(3)心脾两虚:劳神过度,耗伤阴血;或久病、术后体虚,均可导致气血不足、心神失养而致不寐。正如《景岳全书》所言:“无邪而不寐者,必营血不足也……”。(4)胃气不和:《素问·逆调论》曰:“胃不合则卧不安”。即指饮食不节,肠胃受损,宿食停滞,酿成痰热,痰热上扰,以致不得安寐。(5)心虚胆怯:平时心气素虚,遇事易惊,神不安,终日慑慑而致不寐。正如《类证治裁·不寐》中说:“惊恐伤神,心虚不安”。《素问·奇病论》说:“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上溢而口为之苦”。总之,失眠总体与心、脾、肝、肾和阴血不足有关,基本病机为阳盛阴衰,阴阳失交,气血失和而致心神不宁,引起失眠。

二、治疗方法

2.1 体针

2.1.1 辨证取穴辨证论治是针刺治疗失眠的优势和特色。临床多在针刺主穴的基础上,根据证型配合辨证取穴。(1)肝郁化火型:暴怒伤肝或气郁化火而致,临床表现为性情急躁易怒,多梦,胸胁胀闷,口苦咽干,头晕目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治疗取宁神穴、心俞、肝俞、风池、神门、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太冲、公孙、涌泉;耳穴取神门、交感、肝区、内分泌、皮质下。针刺配合耳穴对肝郁化火型失眠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明显疗效。(2)阴虚火旺型:情志内伤,气郁化火或肝肾阴虚,扰动心神所致症见口燥咽干,多梦心悸,心烦易怒,头痛面红,舌红绛,脉细数。治疗采用调任通督法,取水沟、神庭、百会、脑户、风府、大椎、神道、灵台、至阳、命门、气海、中脘、巨阙、鸠尾、膻中、承浆、印堂、心俞、肾俞;明显高于药物组(P <0.01)。(3)心脾两虚型:劳神过度或脾胃损伤,气血生化不足而致脾运失司,心神失养所致,症见多眠易醒,心悸健忘,纳差,面色萎黄,腹胀腹泻,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治疗选穴心俞、肝俞、肺俞、脾俞、肾俞,平补平泻;配合推拿膀胱经手法,每次50 min。(4)心虚胆怯型:体质素虚,心神不安所致的症候。临床表现为睡后易惊,遇事易惊,气短乏力,自汗,舌淡苔白,脉弦细。心胆论治主穴选择百会、印堂、内关、阳陵泉;配穴采用辨证取穴在心虚胆怯型上明显疗效较好。(5)心肾不交型:肾阴耗伤或心火内炽,心肾失交,扰乱神明所致,症见入睡困难,甚则彻夜不眠,心烦头晕,潮热盗汗,健忘,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俞冬生等采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采用泻南补北针法,取穴神门、内关、太溪、涌泉、心俞、肾俞,其中涌泉用雀啄灸法灸30 min。

2.1.2 夹脊穴采用盘龙刺法治疗围绝经期失眠治疗加用盘龙刺治疗,取穴华佗夹脊穴,自T1-L5紧贴脊柱两旁,两棘突间隙旁开5分,自上而下左右交替针刺,采用捻转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0 min。治疗4周后结果治疗效果明显。

2.1.3 经验奇穴治疗失眠,选用百会穴、鼻翼穴(左侧)、次白穴( 右侧)。鼻翼穴在鼻翼上端的沟陷中;次白位于手背第3,4掌骨之间。治疗1个月后效果好。选用五花穴(足底针五花

穴位于足底后跟正中及前后左右各1寸,共5针,针刺0.2-0.3 mm左右)为主配合辨证选穴治疗失眠。

2.2 灸法

2.2.1 艾灸法针刺选穴百会、四神聪、安眠、内关、神门、三阴交,配穴用辩证取穴,配合每晚艾灸百会15 min。

2.2.2 温针法孙远征等[12]运用温针灸法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治疗选百会、神门、照海、阴陵泉、三阴交、足三里、合谷、内关,针刺得气后施灸30 min。

2.3 特殊针法

2.3.1 耳针选取神门、皮质下、内分泌、耳背心、肾上腺和心为主穴耳穴贴压王不留行籽治疗失眠,每

日按压15 min,治疗2周后结果有效。取皮质下、心、肝、肾、神门、耳背心等耳穴刺络放血治疗失眠,隔日1次,治疗4周后有效。

2.3.2 腹针以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滑肉门、外陵、商曲、气旁、气穴为主穴辩证配合背俞穴治疗失眠。治疗20次。

2.3.3 电针采用电针配合耳穴按压治疗;取穴百会、四神聪、印堂、关元、中脘、双风池、双安眠、神门、内关、足三里、三阴交,电针双侧安眠及四神聪;耳穴取双侧神门、心、脾、

肾、脑、下脚端。治疗10次。

2.3.4 头针脑为元神之府,头部腧穴是大脑皮层下的功能定位在体表的投影区,头穴对大脑皮层的调理作用较体穴直接而效果专一。治疗头穴透刺采用后神聪透前神聪、囟会透神庭、左右络却透通天、左右承光透曲差治疗20次。

2.3.5 穴位埋线取双侧安眠、心俞用穴位埋线法治疗2次,每次2周。

2.3.6 穴位注射采用丹红注射液穴位注射和佐匹克隆治疗,治疗2周后有效。

2.3.7 穴位贴敷采用穴位贴敷治疗失眠,以宁神贴贴敷神阙穴,每晚1次;治疗28d后效果明显。

2.3.8 皮内针取穴印堂、内关、太冲、足三里,除印堂外均为双侧取穴。治疗2个月。

2.4 针刺结合其他疗法采用任脉特定经穴配合耳针疗法治疗失眠63例,选取任脉的膻中、关元、气海、中极、曲骨、下脘等穴位,辨证为实证者用平补平泻法,虚证用补法;耳穴选取神门、交感、内分泌、心、肝、肾区穴,用王不留行籽贴压。治疗1个月。

近几年,针灸治疗失眠的方法日趋多种多样,其中,以体针为主的辨证论治法仍然占据主导地位。随着头针、耳针、腹针、皮内针、透刺等特殊针法的广泛应用,临床针刺治疗失眠的效果也越来越好。但是其中任然存在不少问题:(1)过度追求针法的多样性,而忽视了对针灸治疗失眠机制的研究。许多方法都是作者自身经验,不易重复验证,可信度不高,也不利于临床推广。(2)评价标准不统一,近年来,虽然已经有许多报道采用了多导睡眠图、匹森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等权威、客观的指标,但仍有部分报道采用别的评定标准甚至自制评定标准,这些影响了研究结论的可靠性。(3)有些研究没有采用随机对照法,缺乏随机对照组,只选单一治疗组可能会夸大疗效。(4)结果报道不全,一方面缺乏针刺治疗失眠不良反应的报道,无论有无不良反应,均应在文章中提及;另一方面缺乏远期研究,可能是研究者对远期疗效重视不够,未注意停止治疗后的症状反弹。今后应把研究的重点转移到对针刺治疗失眠的机制上来,探究针刺治疗失眠的机制,以精确选穴,增强疗效,减少病人痛苦。在临床报道中应统一失眠的诊断和疗效标准,广泛运用权威、客观的评价指标。在研究方面应采用分组对照法以及随机盲法,这样的文献才有可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