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6月,由于国共磨擦,制药厂无法正常生产,遂奉命迁回陕北,在安塞西河口建设新厂。全厂职工自己动手,挖土窑14孔,建工房46间。当年8月,工厂在新址恢复生产。
而此时,制药厂除原有的3个部外,又新设了制造部、教育部、化验室和仓库,并开始举办制药人员培训班。1940年制药厂设立研究室,主要承担药品鉴定和新药品研制工作。
制药厂生产场景
这期间,制药厂的“研发”能力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研究室经反复实验,用小米酿造了酒精,从芒硝中提取了硫酸钠、硫酸镁,从马牙碱中结晶出了纯度高达99.6%的小苏打,比国外一些厂家用专门仪器解析出的小苏打纯度还要高。研究室主任李广训还从莨菪草中提取了镇痛药阿托品,比当时国内一些正规药厂制造的镇痛药疗效还要显著。
1941年,该厂生产针剂2600盒,中药1.5万磅,片剂4300磅,药棉5100磅,针剂1700磅。其后,每年能产针剂8万支、中药3万磅,并能生产奎宁注射液、葡萄糖注射液、止痛片、止咳片、行军丹等100多个品种,基本满足了前方的需要。
当时在制药厂流传着一个激励职工们努力工作、服务伤员、支援前线的顺口溜:“坚持持久战,到了新阶段。听勇士们在叫喊,有医无药多凄惨。努力制药,突击生产,再不要叫伤病员叫喊。”
1942年1月,制药厂划归陕甘宁晋绥军区联防司令部卫生部领导,更名晋绥军区联防司令部药厂(内部仍称“八路军制药厂”),厂址由西河口迁到姚店子张二村。
为解放盛放药品的容器问题,药厂1944年试验出了第一批安瓿,到1946年底,共生产安瓿8000多个。1945年药厂已有相当规模,可生产药品器材200余种。为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毛泽东曾专门为药厂题词:“制药疗伤,不怕封锁,是战胜敌人的条件之一”。
毛泽东题词
1947年3月,药厂撤离张二村,随军转战,在环境极不稳定的情况下,仍坚持制造“盘多帮”镇痛针剂。1947年7月,奉命东渡黄河到山西临县碛口镇办厂,至年底共生产孛药3万磅,年产西药1.1万磅,烧制玻璃棒、安瓿、比重计等10万支。
1948年制药厂改称西北人民制药厂。1949年5月西安解放后,奉命迁山西新绛县泽掌镇,并与晋绥军区卫生试验所、晋绥军区制药厂合并,成立西北人民制药厂,隶属西北军区卫生部。1953年集体转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