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军网天地>>正文

南京军区网络电视台:贴着官兵心,镜头才鲜活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吴强兵、胡伟责任编辑:姜紫薇2015-01-30 04:18

就像一朵太阳花

——说说南京军区网络电视台的那些事儿

■吴强兵 胡 伟

东南海岛上,遍地可见一种野花,它茎短叶少,不甚起眼,但追着太阳生长,生命力顽强,海防官兵都叫它“太阳花”。开播两年半的南京军区网络电视台,颇像这太阳花,花朵虽小,却明艳动人,心向基层传递正能量。从当年三五条枪的“小作坊”,成长为如今军内外小有名气的新媒体,他们的作品散发着士兵的汗味和基层的气息,渐渐被网友们所接纳、点赞。

记者在一线,现场来报道

让“黑不溜秋的兵”当主角

新年伊始,南京军区网络电视台记者刘伯宇、种飞利、皋古清兵分三路,奔赴3个集团军,从演训场发回现场报道,推出官兵喜闻乐见的专栏“东南瞭望”。与此同时,记者崔贺林、裴樱桦分别参加“新春暖兵行”“东南海防行”摄制组,传递领导机关对困难家庭官兵的关心,展现守岛兵的时代风貌。

“脚上沾有多少泥土,心中积淀多少真情!”自开播以来,该台记者就走进一线,讲述“咱们连队那些事”,把镜头对准“黑不溜秋的兵”,让他们成为荧屏主角。在《小站老兵的心灵倾诉》《小站夫妻团圆夜》《小岛“吉祥三宝”》等节目中,官兵能找到自己的影子,能读出自己的情感。一个个原汁原味的节目,让一线官兵过足了“明星瘾”:

——实拍式记录。《寻找战士最美手掌》栏目,报道的是演训场上一双双布满血泡、伤痕累累的手掌。视频中,每一个血泡、每一处伤痕,都在诉说着动人的故事。《致青春》系列,真实质朴地记录官兵在演训场上的汗水、勇气充盈的血性,用细节和特写镜头向军人的青春致敬;

——海采式表达。新兵面对镜头吐露心声,一张张尚显稚嫩的脸庞,一句句发自肺腑的话语,无需过多地剪辑修饰,真诚的力量便打动了你。“离别军营时,你最后悔的是什么?”“2015,你的目标是什么?”话筒前官兵们少了羞怯,直抒胸臆;

——达人秀励志。都说高手在民间,你看,开着数十吨重的坦克能玩飘移,驾驶叉车能切钢丝、刺气球;还有身轻如燕的“跑酷达人”,蒙住双眼能识别40种弹药的拆弹兵……

一名战友在留言板中说道:“一不小心上了电视,这星期干什么都觉得带劲,上电视的感觉真好!”这句话一直激励着采编人员坚持把镜头对准基层官兵。

不断在改版,天天在“变脸”

“爱你就要读懂你”

烈日下,训练场上温度有多高?敲开的鸡蛋放到工兵锹上,不一会儿就熟了。实战化训练中战士们有多刻苦?看看他们身上的伤疤就知道了。训练场上每天都有酸甜苦辣,如何讲好这些故事,是采编人员必须思考的问题。

——多些时代元素。推出“强军动漫”等蕴含时代特质的作品,将强军目标融在现代感十足的人物上,注入一个个情节抓人的故事里,展现在网络语言的表达中;

——换个“表情”来呈现。从正襟危坐播新闻,到主持人站起来“说”新闻,再到如今诙谐幽默“聊”新闻,不再是以往的自说自话,而是活用多种元素,让新闻“表情”丰富多彩;

——“跨界”来选题。《小牛话安全》,用播报形式来说管理,给知识和经验做法做个包装,让人容易接受;《脱口秀吧》犹如评书,讲的是故事,传播的是经常性教育管理中的“那些理儿”;

——设置话题来牵引。把抽象的主题故事化,找准官兵的“兴奋点”来策划,先后推出“谁来替我陪陪妈”“说说我们的留队心声”等专题,持续跟踪报道。

“变脸”的过程中,南京军区网络电视台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多讲故事,少说理论;多些寓教于乐,少些生硬灌输;多些质朴的细节,少些宏观的概念。目前,网络电视台点击量已突破500万次,每天有2万台电脑终端登录网站,多个品牌栏目被各级政工网下载推介,成为推动基层政治工作落实的新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