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照金精神传承好发扬好
——专访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军事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刘波
■解放军报记者 闫 延
记者:“照金有首歌,歌声告诉我,红军长征瑞金起,在这儿把脚落”,这句话有什么深刻意义?
刘波: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上世纪30年代,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生活,开展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活动,创建了以照金镇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成为西北地区第一个山区革命根据地。壮大后,与陕北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陕甘革命根据地,成为党中央和各路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八路军主力奔赴抗日前线的出发点。
记者:“南有瑞金,北有照金”,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壮大,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刘波:1932年12月,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领导的陕甘游击队改编为红军。1933年先后成立了陕甘边特委和陕甘边革命委员会,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正式创建。到1933年秋天,形成了横跨陕甘7个县、总面积达1200多平方公里的红色区域。1934年11月,正式成立陕甘边苏维埃政府和陕甘边革命军事委员会,习仲勋当选为苏维埃政府主席,刘志丹任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
记者: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这一页也生动写下了军民鱼水情。对于这点,您是如何理解的?
刘波:从现有记载来看,红军官兵纪律严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在农忙时节经常帮助百姓干农活,积极为群众造福兴利;百姓自发帮助红军修工事、运兵粮、缝衣服、照顾伤员……这种与人民群众同舟共济、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的作风,昭示着革命能够取得胜利的必然,也体现出始终根植于人民群众之中、始终保持同人民血肉联系、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重要意义。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就能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记者:当下,我们重温照金精神,对于走好新时代长征路有何启示借鉴意义?
刘波:重温照金烽火岁月,我们能够从革命先烈身上感受到理想之高、意志之坚、革命之苦。共产党人带领陕甘边人民,以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英雄气概,独立自主、开拓进取的创新勇气,从实际出发、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让革命的种子在照金扎根成长。当前,人民军队正朝着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阔步向前,更需要燃旺信仰火炬,激发进取动力。照金精神能够为我们攻克新征程上的“娄山关”“腊子口”提供丰厚的精神养料,汇聚起强军兴军强大正能量。
新疆军区某红军师用照金精神激励官兵
忆峥嵘岁月 强打赢本领
■邹珺宇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李 康
10月中旬,在海拔4500多米的高原驻训场,新疆军区某红军师一场照金精神故事会拉开帷幕,官兵们围绕“弘扬照金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展开讨论交流。这是该师连续第三年组织这个主题活动。
“上世纪30年代初,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武装斗争,创建了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我师前身部队就在那时由3位革命家领导和创建……”该师“战斗英雄连”党史讲解员、下士孙博带领官兵重温那段峥嵘岁月—
当时,在陕甘边特委领导下,共产党员刘善忠等4人智取当地民团6支步枪,成立了该师前身游击队。从此,游击队浴血奋战、百折不挠,不断壮大革命力量,巩固来之不易的革命成果。
伴随着讲解,官兵们借助数字化师史馆系统,聚焦屏幕上出现的一只锈迹斑斑的老式步枪。
“当初,我师先辈就是拿着这样破旧、落后的武器,与装备精良、数倍于己的敌人周旋,誓死保卫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孙博继续介绍,一次战斗,官兵们奉命坚守阵地。拼杀过程中,连长栾新春腹部突然中弹,肠子随着鲜血流出来,可他却强忍剧痛,把肠子塞回腹腔,继续战斗。“栾新春最终失血过多壮烈牺牲,但他身后的战士们,与敌军拼杀到最后一刻,最终守住了阵地。”孙博的声音微微颤抖,不少官兵红了眼圈。
岁月流转,该师一代代官兵继承和发扬照金精神,坚定意志、艰苦奋斗,并不断拓展探索新的时代内涵。
为了更好追根溯源、强基固本,他们与照金纪念馆建立互助互学机制,多次组织研究讨论、双向交流;每逢新干部到任、新兵下连,都组织他们来到军史长廊参观,感悟照金精神,与革命先烈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
忆峥嵘岁月,强精武动力。讨论交流中,官兵们纷纷踊跃发言。刚下连队即奔赴高原一线驻训的新战士赵贺贺深有感触地说:“当年先辈们使用落后的装备都能打败敌人,现在我们有了先进装备,更应研战谋战为打赢。”
活动尾声,全连官兵庄严宣誓,并在电子留言屏上写下自己的郑重承诺。一句句誓言,彰显着赓续传承红色基因的坚定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