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河畔的中国】治理黄河,要把脚步踏实
在时代变革的微风中,母亲河畔的中国走得更加坚定。治理黄河,每一步都要做到踏石留印、抓铁有痕,这是我们这代人的使命。
在时代变革的微风中,母亲河畔的中国走得更加坚定。治理黄河,每一步都要做到踏石留印、抓铁有痕,这是我们这代人的使命。
8年间,水引来了,路修通了,新农村建设好了。布塄沟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背后,是一份份沉甸甸的牵挂、投入和付出。
双网融合发展,互促共进,让全镇走上了小康路。
“母亲河畔的中国”采访团近日走进高青县述青藏古博物馆,沿着黄河在高青流过的痕迹,聆听一通通石碑、一行行文字、一件件器物,诉说着47公里的黄河文明史。
正如一个个麦草方格一样,在60年的长期坚守中,成就了沙坡头是中国乃至世界知名的治沙楷模。“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沙坡头精神在这里一代代传承。
10月21日,记者走进榆林神木毛乌素治沙造林基地,登上观景台,放眼望去已是连绵葱郁。
十月末的若尔盖县气温已接近零度,远处山峰银装素裹,阳光从低沉的云朵中一泻千里,照亮了静谧的花湖湿地。
在漫长的治沙时光里,一代代治沙人坚持不懈、爱家爱国、无私奉献,让毛乌素这片荒凉了千年的土地重现生机。
来自中省主流新闻网站的编辑记者一行游览黄河岸边的府州古城,记录“文化+旅游”新模式,鸟瞰黄河入陕第一湾,见证沿黄公路上新蜕变,探访沿黄公路上的乡村旅游村郝家寨,体验农耕文化,聆听乡亲们的致富经。
10月20日,“母亲河畔的中国”主题活动(山东站)采访团来到山东省滨州市,通过实地采访,感受滨州与黄河共生发展的色彩、温度和味道。
信仰在延续,火炬在传承,齐鲁儿女要继续讲好黄河故事、用好黄河资源,通过深耕黄河文化锻炼内功、强劲筋骨,把黄河文化精神内化到现实实践中,切实发出新时代黄河大合唱最强音。
如今,沙漠中大片的草方格里长满了沙生植物。“这一治沙成果在当时引起了全世界治沙界的普遍关注。”沙坡头中卫工务段高级工程师郜永贵说。
史前第一城、陕西第一都、玉石第一城、河套第一都、丝路第一城……10月20日,西北大学丝路研究院副院长席会东教授对着记者用“五宗最”评价石峁遗址。
10月18日,记者随“母亲河畔的中国”采访团来到了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对当地的巴图湾水库进行了一次全面地实地参观与考察。
10月19日,“母亲河畔的中国”采访团来到位于四川省阿坝州红原县的“月亮湾”,这里主要以白河景观和湿地草原风光为主,因其绝佳的生态环境,成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的栖息地。
最近,“母亲河畔的中国”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一行来到山西太原,探访位于此地的太原古县城。它坐落于晋阳古城遗址之上,因其文化韵味和美景,颇受参观者青睐。
她自天边款款而来、蜿蜒回环,在唐克镇广袤无际的原野轻轻抚触了一下草原儿女,又转身奔回青海,故此地被称作“黄河九曲第一湾”。
10月20日,中新网记者探访宁夏中卫,感受这座腾“云”而起的沙漠小城,经过8年发展,通过云计算和大数据走出的嬗变之路。
回望过去,曾经的穷沟沟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人说,继承老一辈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和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永不过时。
“叮咚、叮咚……”随着淘宝下单的提示音,位于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李庄镇南北李村的男女老少们便开始忙活着将编织好的绳网装箱发货。
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作为黄河流域中心城市,济南被赋予新的使命。如何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深入贯彻落实这一重大国家战略,进一步加快高质量发展?
黄河从宁蒙界都思兔河口流入内蒙古自治区,穿行于库布其和乌兰布和两大沙漠之间,一路向北。经过几代人不懈地坚守和治理,内蒙古筑起“保卫黄河”的绿色屏障。
蜿蜒绵亘的公路,伴着奔流的黄河水一路前行。黄河山西段,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将美景带出深闺,改变着沿线地区的发展面貌。
作为十三朝古都,洛阳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这些年,洛阳是如何打造独特文化IP的呢?
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与传播手段,从这里走出去的黄河故事传播到全国各地,成为九曲黄河边一篇动人的章节。
目前,沙圪堵村智慧水稻种植面积1500亩,产值超过300万元,沙圪堵村亦被评为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
如今,东乡刺绣产业枢纽“天才妈妈·梦想工坊”公益项目已落地东乡,集生产、运营、培训、展示、交流为一体,打造为展示东乡文化和扶贫成果、东乡刺绣产业的示范和交流体验基地。
黄河在甘肃“两进两出”,途经大漠戈壁、山地高原、高山草甸,塑造了独具一格的城市文化、民族风情和历史遗迹。
时光荏苒,在党的带领下,华夏儿女治水患、谋发展。我们从未驯服过黄河,只是学会了与这位母亲和谐相处。居住在黄河水畔的华夏儿女该如何发展?走向幸福,就是我们的宣言。
经过修建后,黄河河势观测台、安澜石、幸福桐点缀在河边,成为了开封市民了解黄河的打卡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