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母亲河畔的中国】治理黄河,要把脚步踏实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毕笑天责任编辑:于海洋
2021-10-30 22:17

一条大河奔涌向东,沿着“几”字形弯流向远方。她时而咆哮,时而静谧。千百年来,就是在这动静之间,滋养着河岸旁的中华民族。黄河是母亲河,更是一条通往幸福的河。

2021年10月22日,习近平在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 :“咬定目标、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久久为功,确保‘十四五’时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为黄河永远造福中华民族而不懈奋斗。”

以前的黄河并非岁岁安澜。据史载,2500多年间,黄河决口泛滥达1593次,较大的改道有26次。洪水一次次冲向岸堤,轻则淹没庄稼,重则冲毁房屋。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也让她的儿女饱受其害。人们对黄河的治理史,就是在垒起的一块块砖、拍下的一锹锹土中形成的。

兰州黄河母亲雕塑,长6米,宽2.2米,高2.6米,总重40余吨。毕笑天摄

治黄河、谋发展,在党的带领下,黄河重新恢复了静谧模样。黄河的保护和治理、开发和利用是一盘大棋,每一次行动都要把脚步踏实。

治理黄河,要把和谐共处记在心头。在千百年的治黄史中,我们从未驯服过黄河,而是逐渐学会了与她和谐相处。大禹治水的经验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与其花大力气堵塞河岸缺口,不如挖开一条泄洪沟。治黄过程中,牢牢把握两个核心主体:人与河。人类生存发展的需求可以提高黄河的治理效率,而净化黄河环境又可以反过来推动人类的发展。在甘肃刘家峡水库的北岸,沟壑纵横,地形支离破碎,植被稀少,土壤疏松,存在严重的生态隐患,制约着区域发展。刘家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等多个项目,不断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增强黄河的水源补给能力。如今在黄河的滋养下,临夏州永靖县太极岛湿地水鸟翔集,河塘鱼塘交织,水岸生活丰富多彩。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要把和谐共处观念放在第一位。

刘家峡大坝是我国自己勘测设计、制造设备、施工安装、调试管理的第一座百万千瓦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毕笑天摄

治理黄河,要学会因地制宜。黄河蜿蜒九曲,流经9个省区,每个地区的环境要素、经济发展水平各不相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治理黄河的关键。就黄河沿岸的沙害问题来说,不同地方也有不同做法。上世纪60年代的兰考,风沙是三害之一,与内涝、盐碱相互作用形成。为了挡风压沙,焦裕禄决定在这里栽种泡桐——“这种树能在沙窝生长,长得又快,五六年就能长成大树。成林之后,旱天能散发水分,涝天又能吸收水分,可以林粮间作,以林保粮。”在宁夏中卫市,这里的年均风速2.8米每秒,沙暴日数高达59天。为了不让风吹走固沙植物的种子,多次试验研究后,草方格出现了。这个1米×1米、用麦草扎制的方格,有效解决了此地的风沙问题。同一问题,两种做法,治理黄河的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好的方法需要及时交流,因地制宜很重要。

河南兰考,泡桐树有治沙固沙的作用,大量种植泡桐解决了这里的风沙问题。毕笑天摄

宁夏中卫,固沙植物被栽种在草方格内,不容易被风沙掩埋。毕笑天摄

治理黄河,要胸怀大局意识。在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习总书记指出,“十四五”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要抓好重大任务贯彻落实,力争尽快见到新气象。黄河的治理、保护和开发,是重大国家战略,需要从宏观层面进行规划。注重区域间的统筹协调,在应对黄河秋汛等险情上,及时通报上游水库蓄水能力、下游堤坝加固程度等关键信息,警惕“各扫门前雪”的心态。治理黄河是一项久久为功的大事,把眼光放长远,决不能搞一锤子买卖。根据实际情况,正确平衡人、地、河三者之间的关系,不能因为眼前的经济利益损害了长期的生态效益。要算好大帐、长远账、整体帐、综合帐,才能让黄河永远造福中华民族。

2021年10月中旬,黄河秋汛来临,抢险队员在捆扎铅丝石笼。(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在时代变革的微风中,母亲河畔的中国走得更加坚定。治理黄河,每一步都要做到踏石留印、抓铁有痕,这是我们这代人的使命。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