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球信仰
追逐梦想,永不言弃,展示向上精神
奥运夺冠后,“女排精神”成了网络上的热词。冠军之战创造了超过70%的收视率,许多“50后”“60后”看得比年轻人还专注,“我们那代人就是伴着女排精神走过来的”。9月5日,当中国女排走进北京大学,最先喊响“女排精神”的学子们已然发髻斑白。35年了,体育冠军数不胜数,但中国女排只有一个。
郎平上任前曾对恩师袁伟民讲过:“我是老女排最后一个在一线的了,应该为中国女排传承一点东西,留下一点东西。”当年的“铁榔头”作为运动员夺得奥运金牌,那时的女排精神代表着自强不息、顽强拼搏;而今以主教练身份率队再登奥运之巅,传递的女排精神是不忘初心、永不言弃。
在福建漳州夏训时,姑娘们每天要湿透六七身衣服,有时累得眼珠都不转了。郎平常常感慨,全世界有130多支排球队,中国女排能有这样的成绩,每个队员都竭尽全力了。
“说实话我们平时训练挺苦的,但是看看郎指导走路摇摇晃晃的身影、想想她30多年做过8次手术,就可以想象老女排当年比我们苦太多了。所以我们现在承受的这些,真的不算什么。”朱婷在《榜样的力量》中写道,从教练、从老队员身上学到了太多,每一步都走得很踏实。
从队员做到助理教练的赖亚文,已经跟随中国女排20多年。“女排精神一直在延续、在丰富,郎指导回归后带来的科学训练与国际化理念,又注入了新的内涵。” 在她看来,团队力量在这一届女排身上,拓展到更大范围,体能、康复、技术分析等各环节都释放着创造力。
而郎平是这个团队的主心骨,队员、教练和工作人员之间彼此信任。这种心灵上的支持与默契,在赛场上往往形成一种气场。无论局势如何险恶,郎平始终平静地坐镇指挥,中国女排的士气不散,心理上先崩盘的总是对手。
排球智慧
居高望远,增长见识,自信面对生活
在许多人的印象里,赢球后满场飞奔、胜利后抱头痛哭,是中国女排的标志性画面。但这一届女排却留下更多元化的形象。朱婷的三连扣贡献了一波“王之蔑视”表情包;惠若琪在大巴车上吼一曲《最炫民族风》;登上奥运领奖台,姑娘们一起用“抖腿”表达着兴奋之情。这些鲜活的细节,呈现着一支有血有肉的女排。
私底下,郎平习惯称呼队员们“孩子”,对于年轻人的想法,她尽量去理解和包容。人性化的管理,让新一届女排变得真实、开放起来。体坛风云人物颁奖礼上,郎导带着姑娘们穿上晚礼服,漂漂亮亮地一起自拍。奥运备战期间,女排还抽空参与了一档真人秀节目,登上了新浪微博的热搜榜。
“我们以前习惯了一种概念:必须得胜、必须拿冠军——那时候,我的生活中只有排球,球弄不好,生活就没有光彩。”郎平曾在文章中如此回忆。在她的引导下,女排姑娘们改变的不只是技术,还有对排球的认知、看问题的视野、做人的态度。站在一个新的定位,她们能更自如、更自信地从事这项运动。
如今,朱婷已赴世界顶级的土耳其联赛征战,这对她是极有价值的锤炼。能做到这一点,多亏郎平的牵线运作,她希望弟子们能在更广阔的天地增长见识与能力。没有人比郎平更能体会,拥有什么样的排球智慧,决定着一个人、一支队伍能走多远。
当鲜花、掌声与热潮渐渐散去,中国女排终将回归原来的轨道。这些年轻姑娘,与平常的时尚女孩并无二致,因为排球,她们承受着艰苦训练与枯燥生活。但身在这个光荣的集体,她们觉得一切付出都是那么值得。
有人问,现在提“女排精神”是不是过时了?其实,“女排精神”并不是空中楼阁,那些困境中的坚守与奋起、敢担当的责任感、对梦想的执着追求,不正是这个时代需要的力量吗?“你们要记得,拼搏的人生没有终点。”里约奥运周期的最后一次队会,郎平的寄语激励着中国女排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