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排:拼搏的人生最美丽

来源:人民日报作者:郑 轶 李长云责任编辑:王春艳
2016-09-27 08:39

图片来源:新华社制图:郭祥

在中国女排中,19岁的袁心玥是很有辨识度的一个。蓬蓬的短发,衬着一张圆脸,像极了她的外号“小苹果”。1米99的身高,是国家队史上“第一海拔”,可她总爱说,“人家也就1米多”。

这个队里的“开心果”,登上赛场就像变了一个人。两眼充满杀气,每一次扣球或得分,彪悍的“海豚音”响彻全场。可回到场下,她依然像个孩子:跑到主帅郎平身边,跳着脚求抱抱;在混合采访区,手舞足蹈地给记者们哼唱《小苹果》。

郎平率领的这支女排中,像袁心玥这样的“90后”占据大半江山。她们身上,有老女排和“黄金一代”的影子,却展现着不一样的气质:面对轻视与挫折,依然倔强地昂起头,一步步反击直至胜利——新女排的崛起之路,就像一部热血体育电影。

“有时候知道不会赢,也竭尽全力。虽然走得摇摇晃晃,但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依然目光坚定。” 几年来,郎平反复给队伍渗透着这个理念。“人生不是一定会赢,而是努力去赢”,塑造起新女排的“魂”。

排球哲学

看淡胜负,交付信任,重塑新女排气质

2016年女排亚洲杯开赛前一天,张常宁火线增援国家二队。奥运会后一直忙于社会活动,她的状态和体能难免回落。但仅仅恢复训练几天,张常宁就披挂上阵,无论主攻还是接应都打得霸气十足。“我们可是卫冕成功呢!”夺冠后,她在微博上留言。

越到关键时刻,越敢于发挥、敢于承担责任,这是张常宁在“郎家军”锤炼出的精气神。18岁时,她从沙滩排球改打室内排球,很快凭借天赋入选国家队,却一度陷入失误频频的漩涡。面对外界的质疑,郎平却说“哪个人成长没有代价?这时候更要多鼓励她”。张常宁憋着一股劲儿,逐渐成长为队里的“全能战士”,奥运会几次关键发球,她几乎没掉过链子。

郎平当过运动员,善于把握队员的情绪,也懂得保护她们的自信心与主动性。训练即便严格,但总会适时称赞大家:“做得不错,但我希望你们更好,成为世界级的优秀运动员。”百分百交付信任,和谐共处,让中国女排屡屡在逆境中爆发超常的战斗力。

里约奥运会决赛胶着时,丁霞一次罕见的二传扣球,点燃了全队的激情。这个国家队曾经的“边缘人”,在二传位置竞争中并不占优。郎平看中她大胆泼辣的球风,一直给她机会,最终换来了一个“奇兵”。“比赛不用去想什么结果,每得一分,就像赢了一样。”丁霞的放松,折射的是胜负观的悄然转变。

中国女排是一种情结,承载着几代人的共同记忆。以前一输球,很多教练和队员最先冒出的念头就是“怎么向全国人民交代”。郎平经历过“五连冠”的辉煌,也尝过闯荡异国排坛的滋味,人生阅历让她重新认识着排球:这是我们热爱的事业,应该从中得到乐趣,不应该只感到精神压力和负担。

这种排球哲学融入她的执教思想,潜移默化地重塑着新女排的气质。像惠若琪、张常宁等队员,家庭条件不错,排球并非唯一的人生选择。支撑她们挨过艰苦训练与伤病的,只因一份纯粹的热爱。“一天没打球,今天好像少干点什么事,我很享受和队友们一起努力的过程。”惠若琪说。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