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群”作战并非不可战胜
■杨建明
战争史告诉我们:有矛就有盾,永远如此。
虽然无人机“蜂群”,具有智能化、无人化、自主化等技术优势,具有小型化、数量多、成本低的作战优势,但同时也存在机动能力弱、防护能力弱、网络信号弱等问题。因此,可针对这些弱点,采取有效反制措施来应对无人机“蜂群”的威胁。
(一)捣毁蜂巢。用于“蜂群”作战的无人机“腿太短”,不得不利用较大的空中平台将“蜂群”无人机载到距离任务区较近的空域进行投放,这个空中运载平台就是无人机“蜂群”的“蜂巢”。根据“蜂群”这一作战特点,可在各种预警探测系统的支持下,尽早发现敌运载平台,然后运用综合火力对运载平台实施全方位打击,力争摧毁敌“蜂群”载体,或将其拦截在投放空域之外,使其难以实施无人机“蜂群”作战。
(二)密集拦截。采用密集的速射武器拦截无人集群是较为传统的拦截方法,但也是最实用的方法。目前的弹炮结合系统和密集防空火炮都能够对无人集群实施拦截打击。据《航空周刊》透露,美国雷神公司已经论证了许多创新方法对抗集群无人机,包括使用空空导弹和用火炮发射带有前向爆炸型碎片杀伤弹头的炮弹等。此外,有的国家也在论证采用“密集阵”等传统近防武器对集群无人机进行拦截。激光光波能量更大,对目标的毁伤能力更强,也是可选择的方案之一。
(三)“蜂群”对抗。在对抗无人机“蜂群”时,往往面临一个决策难题:现代武器大多数都是“高精尖”,如果用于打击低成本的无人机“蜂群”,则大材小用,效费比太低。鉴于此,必须要用一种低成本、高效益的对抗手段来抗击敌方无人机“蜂群”,可“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思路来解决这个问题,用“蜂群”来对抗“蜂群”,在双方“蜂群”接近时,及时进行敌我识别,然后运用反微小型无人机弹药实施攻击或无人机直接撞击,从而摧毁敌方“蜂群”。据悉,美国就已经开展了无人机集群对抗中的多目标跟踪的通用作战视图(COP)研究。
(四)电磁瘫毁。“蜂群”内的无人机从组成上来讲,纯粹就是一个电子组件和芯片的结合体。因其追求小型化、低成本,故在电磁防护能力上较弱,可采取电磁攻击的方式,使无人机“蜂群”毁瘫。一是运用微波弹、电磁脉冲弹等定向能武器进行抗击,通过瞬时大功率的电磁脉冲或微波能量,击穿或烧蚀电子组件,使无人机失能,从而达成摧毁无人机“蜂群”的目的。二是运用地面大功率电子干扰力量,对低空的无人机“蜂群”进行持续大功率的电子干扰或压制,阻遏其通信链路,使其无法接收或传输相关指令而失控,从而瘫痪无人机“蜂群”。
(五)控制劫持。无人机“蜂群”通信所使用的是开放式无线网络,而且信号微弱,极易被干扰或压制。针对这一薄弱点,可采用网络入侵的方式进行抗击。首先,电子战飞机抵近无人机“蜂群”,实施针对性的电子干扰、压制或欺骗,切断无人机“蜂群”内部以及与指控中心的通信联系。然后,运用像“苏特”系统一样的无线网络注入技术,向无人机“蜂群”的自主系统注入控制指令或病毒,进而俘获或使其自毁。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在智能化集群技术不断发展的同时,许多国家的军队已经开始研究对抗“集群作战”的技术和手段,武器装备发展始终在矛盾运动中螺旋上升,是矛锐还是盾固始终没有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