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过伤的地方更强壮
上世纪30年代,一种荷兰榆树病横扫了美国密歇根州,种植区内几乎无一幸免,唯独一棵身缠铁圈饱受束缚之苦的榆树逃过一劫。而且,历经70余年,更加郁郁葱葱。
植物学家分析认为,这棵榆树是从锈蚀的铁圈上吸收了大量铁元素,才“捡”回了一条命。本因铁圈入侵而受到巨大伤害,却“因祸得福”补充了急需养分,成就了一棵“最强壮”的老榆树。
无独有偶。海南黄花梨是极其名贵的木材,是制作高档家具的上佳材料,而带有“鬼脸”者更是佳品中的极品,价值连城。所谓“鬼脸”,其实就是黄花梨树历经风雨侵蚀之后留下的伤疤。
海明威说:“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树如此,人亦如此;自然如此,世事亦然。
“人不是因失败而生。”同样是海明威的话,许多人只记住了上半句,却忽视了下半句,“失败是为人而产生的”。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幸福始终充满着缺陷。生活的辩证法也正在于,成长总是与受伤相伴,成功总是与失败相随,正所谓“奔车之上无仲尼,覆舟之下无伯夷”。
歌德在《浮士德》里写道:“在这个世界上,不做铁锤,便为铁砧。”面对挫折、失败和苦难,人们往往有两种选择:要么自强不息、愈挫愈勇,让伤口在疼痛中愈合,变成最强壮的地方;要么一蹶不振、自暴自弃,让伤口化脓溃烂,变成一块无法平复的疤痕。
是做铁锤,还是铁砧?想来,人生当如“老榆树”、当学“黄花梨”,把失败作为苦心志、劳筋骨、饿体肤、乱所为的考验,历经苦难、初心不改。“暗透了,更能看见星光。”正如孔子厄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而赋《离骚》,司马迁受宫刑而作《史记》……卧薪尝胆,浴火重生。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伤愈已属不易,变成“最强壮的地方”更非朝夕可就。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这是一次艰难的蜕变。姚明可谓中国篮坛的一枝独秀,一代人的偶像,但很少人知道其背后有一份“受伤纪录”:9年NBA生涯遭受19次大伤,腿部、脚部手术更如家常便饭。然而,正是这份持久的令人难以忍受的伤痛,最终化为最强壮的心灵支撑,成就了姚明旁人难以企及的事业巅峰。
“真正改变命运的,并不是我们的机遇,而是我们的态度。”伤口不会主动愈合,“最强壮的地方”也不会自然形成,关键取决于对待伤口的态度。翻阅国外293个名人的传记,发现127人在生活中都遭遇过重大失败,且有一个共同的成功公式:失败—奋起—成功。没有不信命、不服输、不气馁、不懈怠的韧劲,“不以挫折而灰心,不以失败而退却”,这个“公式”是难以成立的。
丘吉尔说:“人们在摔倒的时候是能够碰到真理的,可是大部分人却在爬起来后就匆匆走开了,好像身边什么也没发生过。”自古英雄多磨难,并不是磨难多了就能成为英雄;失败是成功之母,并不是所有失败都能化为成功。伤口之痛、伤疤之痂,不会随着时间流逝而自然消失。没有“燕子垒窝”的恒劲、“蚂蚁搬家”的韧劲,伤口最多能结痂成疤,而不会成为“最强壮”的精神图腾。
一个人如此,一支军队何尝不是。世上没有常胜将军,也没有常胜之师,只有在失败中汲取教训的后来居上之将,只有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的知耻后勇之师。
“当失败不可避免时,失败也是伟大的。”这个“伟大”在于,勇于舔干伤口,敢于屡败屡战,直至东山再起。湘江一役,红军伤亡惨重,以至于后人“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失败不是终点。腥风血雨没有浇灭红军“把活路堵死、向死路求生”的坚定信念,反而激起“不怕流血不怕苦,前仆后继杀虎狼”的万丈豪情,长征从此走出低谷,中国革命初见曙光。
受过伤的地方更强壮,这是一棵树的自然生态、一个人的非凡气度,也是一支军队的精神象征、一个民族的价值高度。
(作者单位:武警部队政治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