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方志敏身陷牢狱 他最不能舍弃的是什么?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张顺亮责任编辑:李晨
2017-05-22 02:09

举起了右拳就不可以放下

——在“学”与“做”中锻造强军先锋①

“党籍是每个共产党员的生命。我万分地向党请求党审查,给我从组织上恢复党籍。我不能一天离开党,党不要一天放弃对我的领导。”这是赵尚志得知被“永远开除党籍”后,写给党组织的一份“请求书”。

三次身负重伤;三次被敌人逮捕;三次身陷囹圄;一次赴刑场陪决;两次被错误开除党籍;三次被撤职销权……赵尚志一生悲壮,一心向党,令无数人泪湿衣襟、感叹唏嘘:人啊,在鲜血染成的党旗面前,轻易不要举起你的右拳,一旦举起来了,就不可以放下!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翻开我党不同时期的入党誓词,从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乃至改革开放,不管形势任务如何变化,有一个主音符始终未变——“永不叛党”。郑重一诺,必守终生。一个“永”字,镌刻着永远不变的铿锵誓言,承载着一生一世的不懈追求。

“进了党的门,就是党的人。”入党,不仅仅是程序上、身份上加入党组织,更是对理想、信念、信仰的忠诚,对使命、责任、担当的抉择。这是一名党员在灵魂深处刻下的精神誓约,更是在人生道路上立起的永恒尺度。恰如朱德加入党组织后所言:“从此,我抛弃了旧我,开始了最有意义的革命的新生。”

入党,举起的是右拳,更是坚定的信仰,生命从此打上了全新的底色,泰山压顶不弯腰,风吹浪打不迷航。方志敏身陷牢狱,坚守“我能舍弃一切,但是不能舍弃党”;谢觉哉从秀才到党员,坚信“我已以身许党”;罗瑞卿虽身处险境,也“宁可冻死饿死,绝不背离共产党”;赵一曼面对屠刀,坚定“我的主义、我的信念,绝不更改”。无数优秀共产党人,用具体的行动标注着信仰的真谛,用关键的抉择诠释着信仰的力量。

“石在,火种是不会绝的。”无论腥风血雨,无论枪林弹雨,无论暴风骤雨,只要举起的右拳不放下,心中的火焰就不会熄灭。大将许光达誓言“死不退出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两度与党失去联系,两度重新找到党组织。“两弹一星”元勋王淦昌与邓稼先,当初隐姓埋名离家28年。一年除夕夜,两人相互敬酒:“叫了你王京同志几十年,叫一次王淦昌同志吧!”言毕,两人抱头痛哭。这是信仰的魅力,这是信仰的力量。

邓华说:“一个共产党员,入党宣誓说把一切献给党和人民。这不是一句空话,要拿一辈子的行动来实现。”举起右拳难,永不放下更难,难就难在这个“一辈子”:一辈子为党奋斗,一辈子为党争光,一辈子为党坚守。解放前入党的老党员杨正道,17岁参加革命,至今仍珍藏着党组织颁发的《共产党员形象录》。八路军老战士罗国范,抗战中背负“汉奸”头衔,差点被群众“锄奸”,听力虽几近丧失,信念却依然坚定如初:“选择了党,选择了人民,就要忠诚于自己的信仰,就要经得起考验。”

“一时一事易,一以贯之难;善始者易,善终者难。”毛泽东曾经告诫全党,有的党员组织上入了党,但思想上并没有完全入党。这是十分危险的。组织上入党一生一次,思想上入党却是一生一世,重重地举起了右拳,绝对不能轻轻地放下。为什么有的人入党时兴奋得睡不着觉,最后却变成了“两面人”?为什么有的人出身寒门,“从小就痛恨贪官”,升迁后自己却成了贪官?就是因为,举起的右拳一旦放下,也就放弃了信仰,丢掉了信念,拆除了底线,“雨水就会滴在心上”。

水打山崖,风过林海,惟真信仰不会被黑暗吞没;强军兴军,征途迢迢,惟真忠诚才能笃定前行。身处大变革、大调整、大发展的时代,举起的右拳是坚定还是迟疑,结果不同;是真举还是假举,差别更大。越是纷繁复杂的特殊时期,越能体现一个人的党性觉悟;越是直面抉择的重要关头,越能考验一个人的内心定力。观操守在利害时。每名党员干部都必须坚决维护改革强军这个“大我”,正确对待个人得失这个“小我”,“党叫干啥就干啥,打起背包就出发”,真正以“见危授命,能致其身”的担当,树好党员的样子,释放党性的力量,切实立起强军先锋的良好形象。

“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常听听当初的誓言是否常回响,常想想入党的前后是否一个样,常问问组织的培养是否记心上,“笃信马列依真理,不移不屈不苟同”,才能在“浪打天门石壁开”的考验中变得更加坚定,在“千磨万击还坚劲”的砥砺中变得更加坚强,做到不忘初心、不违本心、不负真心。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