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不配位,难以致远
■杨振国
品德操守是一个人安身立命、干事创业的基石,是评价衡量一个人的主要标准。抛弃了品德操守,就难以做一个大写的人。德不配位,难以致远。品德不好的人,注定干不成大事、成不了大业。
百行德为先。德为才之帅,才为德之资。才是为德服务的,是受德支配的。有德有才之人方能用得其所,有德有才干好事,无德有才干坏事。才不够、可以学,德不够、很难补。
成大事者,最终靠品德。在恪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人品官德的基础上,最要紧的就是明大德。如果大德失守,在立场方向上出了问题,就会让人生走进死胡同。三国人物中,吕布可称天下第一勇将,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之说,但他投靠丁原又背叛丁原,投靠董卓又背叛董卓,被曹操擒获又想投靠曹操,曹操看他是“三姓家奴”,忘恩负义,绝不留用,一刀砍掉了他的脑袋。明大德的关键是讲忠诚。对于共产党员而言,就是要时刻铭记党旗下的誓言,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作为毕生追求,解决好“总开关”的问题,解决好“一辈子对党忠诚”的问题,做到信仰信念坚如磐石,听党指挥始终如一。
清廉乃官德本色。党员领导干部锤炼品德操守,关键是要守住清廉。今年10月我去南昌参观了方志敏烈士墓,重读他的《清贫》《可爱的中国》等篇章,内心再次受到触动。方志敏作为党的高级干部,被捕时的全部家当就是一块旧怀表、一支自来水笔和几件旧衣服。搜查他的国民党士兵怎么也不相信还有这样的“大官”,更不理解他到底图个什么。今天,人们从方志敏的遗著里找到了“图个什么”的答案。他写道:“为着阶级和民族的解放,为着党的事业的成功,我毫不希罕那华丽的大厦,却宁愿居住在卑陋潮湿的茅棚;不希罕美味的西餐大菜,宁愿吞嚼刺口的苞粟和菜根;不希罕舒服柔软的钢丝床,宁愿睡在猪栏狗窠似的住所……一切难于忍受的生活,我都能忍受下去!这些都不能丝毫动摇我的决心,相反的,是更加磨炼我的意志!”与方志敏烈士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现在一些领导干部身在其位,想的不是更好地奉献党的事业,而是怎么让自己和家人过得更舒服一些。为了图“舒服一些”,他们便心为物役,权为私用,最终沦为党和人民的罪人。无数教训警示我们,为官从政,廉洁的底线不能失守。领导干部决不能把官场当市场、把岗位当摊位,决不能嘴里说的是主义、心里想的是生意。否则,廉洁这一关过不了,做人就没有底气,做事就不会硬气,做官就没有正气,关键时候就没有骨气。
守正笃实是根本,久久为功乃长策。锤炼品德操守,必须坚持抓常抓长。无论是抓工作干事业、还是求进步谋发展,都要在“常”“长”二字上下功夫,使经常抓、经常严成为常态。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有质有量有度的,平时严格、事事严格、一贯严格,才能保证不出格不过度,才能防止精神缺钙、信念滑坡。坚持经常抓、经常严,就要始终把纪律规矩挺在前面。纪律规矩是人生的“顶梁柱”,无视纪律规矩就会走邪路;纪律规矩面前不能心存侥幸,侥幸多了必然会带来大不幸。遵守纪律规矩,尤须增强慎独意识,要像刘少奇同志说的那样,一个有觉悟的共产党员,“即使在他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他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对党员干部而言,“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是长鸣的警钟,长久的鞭策,必须对纪律规矩心存敬畏,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和制度防线,经得起形形色色的诱惑考验。只有不断地锤炼品德操守,不断地加强党性修养,不断地进行思想改造,我们才能始终保持先进性纯洁性,让自己内心强大,行而弥坚,满怀自信地跑好历史接力赛中我们这一棒。
(作者单位:北京卫戍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