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对党忠诚扎在根上 这样的信念你有吗?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张晓辉责任编辑:刘秋丽
2016-11-08 04:02

把对党忠诚扎在根上

■张晓辉

木欲求其长者,必固其根本。忠诚之根本,对于共产党人来说,就是理想信念。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指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为了这一理想信念,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接续探索、不懈奋斗。这一理想信念,引领党的事业不断向前发展,也是每名党员成长进步的强大精神力量。没有这样的理想追求和信念支撑,忠诚就缺乏根基。

“人之忠也,犹鱼之有渊,鱼失水则死,人失忠则凶”。忧国忘家,捐躯济难,这是古人眼中良臣的忠诚;对革命事业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积极性,以革命之忧为忧,以革命之乐为乐,终身为革命事业奋斗,这是朱德眼中共产党人的忠诚。披览古今,牺牲奉献始终是忠诚的底色。牺牲奉献背后,体现出的是对信仰、对事业、对组织的忠诚。如果把忠诚异化为对个人的依附、对金钱的崇拜、对权力的屈服,就是虚伪的、危险的,甚至意味着背叛。

忠诚要扎在根上、扎在心上,而不仅是挂在嘴上、落在纸上。扎在根上,就要扎在信仰信念上。做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信仰者,我们“必须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作为毕生追求”。电视剧《海棠依旧》中周恩来总理弥留之际唱国际歌的场景,相信很多人为之动容、为之震撼——历尽坎坷、百折不回,抱定初心、终生不渝,这就是共产党人真正的忠诚。参观“英雄史诗、不朽丰碑”主题展览,相信有个故事让很多人难忘——红军战士刘志海,过雪山时冻死在风雪中。临终前,他把自己的党证和一枚银元攥在手里高高举起。大雪掩埋了他的遗体,高擎在积雪之上的那只手臂,连同那本党证和那枚作为最后一次党费的银元,却如同一支理想与信念的火炬,烛照着后继者前行的路。

扎下根来,还需不断滋养。只有沐浴阳光、滋润雨露,才能本固根深、枝繁叶茂。这阳光、雨露,来自党的理论与时俱进的创新创造,来自党领导人民不断推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当前最集中地体现在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上。高度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必修课”,用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看齐就有了目标,追随就有了方向。

人因追求崇高而远离低俗。古人尚且注重思想的修养、道德的修为、行为的修正,志做“完人”;共产党人更应从根本、从自身做起,像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倡导的那样,把党的事业高于一切作为自身修养的最高标准,见贤思齐,养浩然之气;好学勤思,以有涯之生求无涯之知;志高趣雅,自觉远离低俗之风,隔绝污浊之气,以坚强的党性、高尚的情操、模范的行动体现党员的先进性、展示组织的先进性。

扎下根来,要靠约束规范。法纪是行为的准绳,也是最好的保护。规矩不张,则大道难行、正气不举、良木难树。每一名党员都应无条件地把自己置于组织之中、管理之下,头顶悬神明,内心怀戒惧,脚下有底线。常察病害侵扰,勤加修枝剪叶,方可对正阳光、茁壮成长。拿出“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的勇气去病除腐,我们的肌体就会更加健康。

是党员,就要静下心来认真读一读党章、学一学党史、记一记党纪党规,看看组织是怎么要求的,先辈是怎么做的,想想自己现在应该怎样去做。对那些落马的贪官、违纪的案例,则要当作一面面镜子,在照出丑恶的同时,警醒自己引为诫鉴,校正自己的人生走向。

守正初心,始终不忘来路;坚定信心,清醒认识今天;保持恒心,坚实迈向未来。立本务正,强固理想信念;树德务滋,提升品德修养;匡己务严,练就金刚之身。把忠诚扎在根上,落实到一言一行中,我们就无愧于党、无愧于军队、无愧于自己选择的事业。

(作者单位:军委政治工作部宣传局)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