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
■袁红刚
联合的体制呼唤联合的人才,当前必须把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作为最紧迫、最关键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实。
重在换脑转身,跳出军种本位思想束缚
思想上的落伍是最可怕的落伍,观念上的代差是最致命的代差。面对体制改革,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也亟须来一场思想突围和头脑风暴。
从传统的作战样式中走出来。战争形态随时代车轮狂飙推进,作战样式随技术升级变换演进。虽然“小米加步枪,以劣胜优”“大炮不能上刺刀,解决问题还要靠步兵”创造过辉煌,但思想僵化、固步自封,必将沦为现代版的戈尔洛夫;虽然各级思想上有了联的意识,但不能仅仅把联合喊在嘴上,一搞演习,陆军主导,空军飞机就飞几圈;空军主导,陆军坦克就跑几趟。这种滞后的传统观念跟不上无战不联、无联不胜的新形态,必须确立信息主导、体系支撑、精兵作战、联合制胜等观念。
从自我感觉良好的心态中走出来。近年来,我军在培养联合作战指挥人才上下了不少功夫,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绝不能盲目乐观、安于现状,各级指挥员和参谋队伍已有的知识旧、现代的东西少、联合的知识缺,知识结构与联合作战不相适应;把从军当就业的多、当使命的少,想本职工作多、想联合作战少,职能意识与联合作战不相适应;功底不厚、视野不宽、经历单一、后劲不足,能力素质与联合作战不相适应。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喊不来、等不来,必须头脑清醒、看到差距,脚踏实地育人才。
从各自为战的单打独斗中走出来。当前,在培养联合作战指挥人才上存在一种现象:联合联合,结果是联而不合;齐抓共管,遇到矛盾谁也不管。联合培养的要旨在合心合力合拍,不能像“搭积木”“拼图形”,简单地把本兵种、本系统、本单位培养的专才拼凑到一起,而是要冲破各军兵种的界限,抓好顶层设计搞好统合,聚集资源搞好整合,发挥优势搞好结合,科学编组搞好融合,下大力培养一批既精通业务的专才,又知晓三军的通才。
重在固基强能,打通联合素养培育通道
战略的基础在战术,联合的素质在复合。培养联合作战指挥人才要立足长远、打牢基础、超前培训、普遍培养。
充分考察选苗子。苗子选得好,发展后劲足。选苗子既要注重知识复合程度,又要有一定的军事思想和理论功底;既要注重任职经历,又要注重重大演训活动、联合作战指挥培训阅历;既要着眼长远培养年轻、愿干、肯学、善钻的苗子,又要敢于不拘一格选人用人,切实不唯经历、不唯学历、不唯身份、不唯职称,真正让“千里马”能跑则跑、能飞则飞,让“老黄牛”得到机会、干有舞台。
丰富知识打底子。联合人才需要联合培养。可以借助院校培养深造,系统学习联合作战理论和军兵种作战运用,熟知各部队作战能力和主要武器装备性能,成为战例通、敌情通、地形通;开展在职学习培训,通过知识讲座、定期轮训等形式,丰富知识储备,提高联合素养;开通网络学校,组织远程培训,进一步拓展思维视野。
创造条件搭梯子。交叉任职、跨军种代职是培养联合作战指挥人才的有效途径。实践感到,代职轻飘飘、任职沉甸甸。要想提高代职和任职质量,必须坚决刹住休息式代职、做客式代职和公差式代职等现象,抓好代职干部的选派、教育和管理。同时,还要进一步走开交叉任职的路子,创设能上能下的交流平台,加大作战部队与机关院校,以及跨军兵种之间的互换任职力度,既要“搭好台”,更要“唱好戏”,助推能力素质结构整体优化。
全程跟踪过筛子。育人如同育苗一样,要想结出硕果,就必须不断做好浇水、施肥、打杈、剪枝的工作,不断地淘汰,反复地筛选。培养联合作战指挥人才也要全程培养、全程跟踪、全程考察,可以采取学分制、升级制、考评制等办法,加强过程控制,严格标准条件,宁可虚位以待,决不降格以求。
训用一致给位子。训用能否一致,是对各级选人用人的最大考验。这就要求我们要严把入口关,完善资格认证,切实把没经过培训、能力不足、经历不符的挡在门外,把联合素养高、经过相应培训、联演联训经历丰富的用起来;周密制定培养计划,科学设计成长路线图,使培养方向与岗位需求相一致;不断纯正选人用人风气,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切实维护训用一致的严肃性、权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