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中国民兵>>焦点大图>>正文

西双版纳军分区大力锤炼“亮剑”精神

来源:中国国防报作者:张应东 严浩责任编辑:杜汶纹2015-04-13 16:58

提升战斗力的文化才有生命力

走进西双版纳军分区的“卫疆园”,只见一柄长8米的利剑直刺入地,剑柄傲指长空。“平时多砺剑,战时敢亮剑!我们在营区里铸这把剑,目的就是提醒官兵:军人生来为打赢,必须时刻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昂扬的战斗精神。”该军分区政委吴限如是说。

省军区政治部主任刘伟告诉记者:“云南特有的战场文化资源,能锤炼不怕苦的意志,提升不怕亏的境界,弘扬不怕死的气概!”龙陵松山抗日战场、四连山抗法战场、红军长征渡口……这些真实的战场,早已成为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感受战斗雄风、汲取战斗力量的“加油站”。

在蒙自军分区,烈士鲜血染红的碉堡、坑道和猫耳洞内,当年参战官兵留下的血书、家信、旧照和战地日记,将烈士们“宁愿前进一步死、决不后退半步生”的冲锋场景不断闪回,震撼心灵,催生血性。排长张亚东在参加蹲坑道、啃干粮、钻猫耳洞、穿越生死线的系列“追忆戍边战斗”活动后,写下了这样的感言:“我们与战斗英雄一同站立在祖国边防线上,要像战斗英雄一样,胸膛里永远有奔腾不息的激情,眉宇间凝聚逢敌敢亮剑的迎战气势!”

“雨林峡谷多俊秀,以身献国勇高攀;夜来铁马冰河梦,誓守边关万里山。”在老山前哨阵地,一句句边塞诗行气冲云霄。它们被刻在堑壕里、屋檐下,成为哨所官兵感悟老山精神、抒发军旅情怀的最好载体。“我们不是诗人,但置身老山,使得灵感总能奔涌而出,那是因为我们的脚下是一片孕育战斗精神的土地!”哨所排长朱壁川有感而发。如今,哨所每个月都会举办一次“老山诗会”,官兵们赏析、朗诵、创作边塞诗,戍边豪情倾泻而出。

润物无声的边防文化,滋润着边防官兵的心灵,更练就出无数利剑,忠诚地镇守着祖国的南疆。

助力和谐发展的文化才有凝聚力

3月22日,由西双版纳军分区官兵和勐腊县勐伴镇傣族群众组成的军民演唱组正紧锣密鼓地排练节目,为傍晚到村寨演出做准备。

军分区政治部主任文林介绍说,每逢节假日,他们这支队伍都会跋山涉水,为当地群众送去文艺节目和科普知识。这两年,他们先后编排了《党的春风到边寨》《毒之祸》等20多个文艺节目,巡演420多个场次,数十个落后的村寨在文化的浸润下,纷纷转变成如今的文明致富村。

“军营文化进村寨、民族文化进军营”是这个省军区在建设“云南边防八千里文化长廊”中,指导所属部队开展的一项重要活动。除了军民演唱组,各单位还组织为民放映队,建起民族文化广场、农家书屋,开展“1+1”捐资助学、文化夜校扫盲等活动,让群众鼓了口袋活了脑袋。

迈进村寨满眼和谐,步入军营尽是温馨。云南有25个少数民族,民族文化各具特色。“学民族语言、唱民族歌曲、跳民族舞蹈、知民族风俗、交民族朋友”的“五民”活动,让民族文化走进军营,为军营文化增添了无限活力。在佤山临沧,军分区结合驻地民族特点打造的民歌队、木鼓舞队、象脚鼓舞队等8支队伍,把官兵的文化生活装点得多姿多彩。该军分区某边防团七连民歌队参加当地“阿数瑟”打歌会,在12支代表队中脱颖而出,拔得头筹。

“春风传送着山歌,民兵扛起了刀枪,到处是我们联防的岗哨,那解放军大哥也守卫着边防,告诉你呀亲爱的毛主席,这儿是一道钢铁的屏障……”打歌会的高潮处,军民齐声高唱,群情振奋。一曲鱼水欢歌在八千里边防线上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