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虚拟的网络世界,只需手指轻划、鼠标轻点,就可以对关心的人和事点赞或者“拍砖”。当某一网络话题吸引了众多网友参与时,“网络围观”便产生了。
“围观”本身是个中性词,不包含任何感情色彩和价值判断。但从其动机和产生的效果来看,“网络围观”却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据调查显示,72.9%的受访者认为“网络围观”能够形成强大的舆论监督力量,57.1%的受访者认为通过“网络围观”能获得更多的话语权,45.5%的受访者认为爱心传递式的围观可以集众多网友之力帮助他人。但另一方面,73.0%的受访者认为“网络围观”容易被人利用炒作,50.4%的受访者认为其容易传播不良情绪,36.7%的受访者认为“网络围观”中冒充公众意见的“水军”众多,还有35.6%的受访者认为过度围观会损害当事人合法权益。可见,“网络围观”具有两面性。
尤其值得广大网友警惕的是,“网络围观”中未必都是善良的“围观者”。历数“网络围观”事件,不乏有人在其中混淆视听、造谣惑众:随意扭曲、夸大、编造事实者有之,不问青红皂白张口就“喷”者有之,恶意煽动负面情绪、企图制造混乱者也有之……网络骂战、网络恶搞、人肉搜索等网络暴力行为也层出不穷。一些耸人听闻的涉军谣言在幕后黑手的推动下,很快就能吸引大批不明真相的围观者;即便如抗震救灾、也门撤侨这样正能量满满的事情,也会有人抛出“浑水煮面是摆拍”“八菜一汤是作秀”等似是而非的言论。网友如果缺乏定力,很可能人云亦云,失去理性思考和甄别力。
当前,我国不断加大依法治网力度,净化网络空间,打击网络谣言,但要营造网络空间的良好氛围,还需要广大网友不断提高自身定力,在“网络围观”中保持清醒,明辨是非,自觉传播正能量。
大树只有根深叶茂,才不会被风吹倒;人只有气定神闲,才不会随波逐流。所谓定力,包括理性的判断力、规范自身行为的自控力,是人品、学识、胸怀的综合体现。在网络世界,人们获取信息具有碎片化的特点,很可能以偏概全,宣泄情绪易,控制冲动难,定力就显得更加难能可贵。在“网络围观”中,定力是明晰方向的“导航仪”、经受考验的“定盘星”,只有定力增强了,才能辨良莠真假,才不会盲目跟风、成为别有用心者的“牵线木偶”。
提高自身定力,要时刻提醒自己“三思而后言”,培养科学、辩证的思维方法。网络上的许多观点,听起来“头头是道”,然而冷静下来深入思考,往往会发现其中不乏荒谬之处;一些问题“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如果稍加换位思考,就能过滤掉许多偏激的看法。提高自身定力,还要提高法律意识。网络虽然具有虚拟性,但绝非法外之地,更不是恣意任性的跑马场。保持对法律的敬畏之心,围观之中就能多些审慎。
一个人的转发是微弱的,但千万个人的转发和关注就能形成不可忽视的网络舆论。因此,不论你是点赞还是“拍砖”、是转发还是评论,都不应该不假思索地随手一按,而要客观地表达个人意见,理性地主导自身行为。当广大网络参与者都能用理性对话取代情绪宣泄、用交流沟通取代指责谩骂,网络才有可能达到是其是、非其非的境地,每个人也才能更加平等、广泛、自由地表达意见和诉求,让网络更好地造福于人们的生活。
(《解放军报》2015年4月10日第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