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里恐袭频发,异域他乡他们如何做好政治工作?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李春志 岳洪跃 向勇责任编辑:菅琳
2016-11-11 03:55

紧贴任务搞教育,教育才有生命力

“无论什么时候,高度警惕的弦儿不能松,中士赵福为大家树起了标杆。”今年春节,分队长朱昭平在节日联欢会上,进行一段“蓝盔点赞”,随机教育官兵。

春节前夕,按照联马团部署,工兵分队在联马团超级营地为塞内加尔维和警察架设板房。2月8日,大家完成一天任务后,回营房欢度节日。警戒班战士赵福为了第二天的任务,独自去检修装甲车辆,发现一处故障险情。驾驶舱里如同桑拿房,满脸汗水的赵福反复调试……经过40多分钟努力,故障成功排除。

维和期间,任务官兵分散,教育难集中、时间难保证。为此,分队临时党支部开展政治教育紧贴任务特点,构建了微课堂培育、微讨论深化、微活动升华、微文化涵养、微环境熏陶“五微一体”学习教育模式,把执行任务现场作为教育课堂,构设蓝盔点赞、先锋访谈、日记交流、微信讨论等“双向互动”的鲜活载体,增强了教育实效。

去年10月27日,工兵分队给养车队在联马团尼日尔步兵营护卫下,从昂松戈营区出发,返回加奥中国维和部队营地领取给养。途中,车队前方10米突然发生爆炸。虽然车队人员无受损受伤,但维和官兵一点没有放松警惕,采取“先搜索后行进”的方法通过危险地段,安全抵达目的地。

一入营,工兵分队便结合当天遭遇的爆炸袭击事件,在步战车旁围绕“战场、战位、战味”组织讨论交流,官兵们纷纷表示:“走出国门更知祖国强大,透过硝烟更知和平宝贵,历经战火更知责任在肩。”

今年4月27日,第三批赴马里维和部队授勋仪式在加奥中国维和部队营地举行,维和官兵被授予联合国和平荣誉勋章。仪式之后,工兵分队官兵通过先锋访谈和微信讨论,开展“勋章的质地,使命的意义”专题教育,大家纷纷表示:以授勋仪式为荣誉激励,在轮换归国前,加班加点,高标准完成任务;归国后,时不我待,积极投身改革强军。

听了工兵分队的情况介绍,该团各级带兵人深受启发:教育创新应当坚持内容、形式、时机的有机统一,坚持紧贴现实活思想解决新问题,坚持载体运用与时代发展协调适应,真正实现与官兵心灵的同频共振。

融入真情关怀,才能凝聚兵心力量

真是一种态度。一切有效的带兵方法和管理方法,都源于对战士的真诚关爱。只有真正尊重战士的主体地位,解决好对待战士的根本态度问题,才能做到关爱士兵、团结士兵、依靠士兵,才能最大限度激发军人的战斗潜能。

去年11月20日,工兵分队道桥中队在加奥超级营地架设板房。作业区东北方向突然传来一声巨响,板房剧烈颤动。中队长陈俊立即拉响警报,大家迅速进入避弹位置。这时,一名没来得及回撤的战士还趴在空旷地。见状,陈俊赶紧跳起来冲过去,把他压在身下。接着就是离作业地不足200米的又一爆炸巨响,空气中浓烟弥漫。陈俊紧紧压住他,伏在耳边说:“我一定把你安全带回!”

情况解除后,中队战士都说:“如果上战场遇危险,我们愿为陈中队长挡子弹!”战士的心里话,道出的是经历战火洗礼的战友深情。

在这里,战友情不仅体现在危急关头,同样渗浸在时时刻刻。马里是联合国公认的局势最危险的任务区。酷日狂沙、疾病肆虐、安全威胁、远离亲人、任务繁重,任务期延长至1年……容易让人产生烦躁、焦虑、失落、郁闷等不良情绪。分队临时党支部坚持开展“经常性谈心、士兵代表‘恳谈会’、致支部一封信”等活动,听心声、知诉求、释疑惑、寻对策、解难题,力求心灵沟通无死角无迟缓。

据了解,他们在维和营区设置电话室、局域网、文化体验馆、心理宣泄室等,内部设施器材配套齐全,为官兵及时释放负面情绪,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创造条件。每月开展文艺晚会、体育比赛、品读微信家书、倾吐维和心语等活动,增进交流,愉悦身心。分队领导与普通战士同住一个屋、同吃一锅饭、同站一班岗,外军每每看到分队官兵打成一片,时常分不清谁是官谁是兵。

(《解放军报》2016年11月11日 05版)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