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场血性从何而来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姜兴华责任编辑:于雅倩
2018-11-07 21:42

雷场血性从何而来

—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血性文化”探秘

(编者按)10月11日下午,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四队在云南文山州麻栗坡县猛硐乡老山西侧进行扫雷作业,搜排中突遇爆炸。危急时刻,战士杜富国挡开战友,自己却不幸被炸伤致残。是什么支撑起杜富国在关键时刻舍生忘死的壮举?20多年的扫雷作业,对这支部队的官兵来说,意味着什么?他们又给世人留下了什么?今天,让我们走近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去感受他们鲜为人知的故事以及背后蕴含的文化力量。

从1992年至今,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在以老山为主的被称为“世界扫雷难度最大的雷场”地域,进行了三次大面积排雷,创下了 “速度最快、质量最高、成本最低、伤亡率最小”的世界扫雷奇迹!

记者曾数十次现场目击扫雷作业。爆破雷场通道的爆炸声刚刚响过,烟柱还挂在半空,官兵就走进雷场,“像刨地瓜一样”不时从脚边、身旁“刨”出一颗颗地雷。一位军旅诗人触景生情,写下这样的诗句:“我微笑/微笑着面对死亡/即使躯体瞬间化作碎片/也要犁开一垅和平沃土……”

20世纪90年代,中越边境云南段先后进行过两次大面积扫雷。2015年开始的第三次大扫雷目前仍在进行。在云南省文山州麻栗坡县老山地区,云南扫雷大队今年再次组织了地雷和爆炸物大规模集中销毁。记者又一次回到雷场,寻找那些熟悉的面孔、寻找那些被人们称之为在“刀尖上跳舞”的排雷英雄们。

国际地雷界把以老山为代表的云南边境雷场定义为“世界扫雷难度最大的雷场”。地雷专家们的描述,让人不寒而栗:这里地雷种类多、数量大,加之随着时间的推移,雷区自然沉降、滑坡塌方等因素,导致雷场变化大、探测定位难,作业人员稍有不慎就可能触雷……

令西方媒体想不到的是,我们的626名扫雷勇士,仅用一年零六个月的时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5周年前夕,为祖国放飞了一只“令世界为之一惊”的和平鸽:完成扫雷面积102.8平方公里,封围雷区159.46平方公里,创下了世界扫雷奇迹。

这的确不假。“小旗子·探雷针·TNT”,是云南扫雷部队首次大扫雷初期的“主战装备”,按西方媒体的话说是“与二战时的装备差不多”,但扫雷官兵的血性,却让他们刮目相看。

“拿出中国军人的血性,为人民扫雷,为军旗增辉!”当年在雷场的第一堂教育课的“内容提要”文案,摆在了记者的眼前:中华传统武德文化就是一部血性文化史;霍去病“千里奔袭歼匈奴”,关天培“浴血虎门抗击英国侵略者”,邓世昌“驾致远号勇撞日舰”,“狼牙山五壮士”跳崖就义,上甘岭上志愿军与武装到牙齿的敌军殊死较量;“勇士赴敌,视死如归”是军人的血性,是革命军人献身使命的精神“底火”,没有血性的人不配做军人,更不配上雷场……他们从一开始就注重从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英雄文化中汲取营养,用以培育塑造官兵的血性气质,在这个文案中可见一斑。

血性教育锻造血性扫雷勇士。如今已是国际知名地雷专家的陈代荣记不清多少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工程兵学院学地爆专业出身的陈副指导员每一次上雷场,总是走在最前面;每次作业前,第一枚雷总是由他来排;每次遇到比较复杂的情况,都由他第一个进行现场处理。战友们在雷场上听到他说的最多的话就是“看我的”“让我来”。他扔出冒烟的延期引信、抓住下滚的手雷、差两公分就踏上地雷……部队领导算过一笔账:从第一次参加大扫雷至今,陈代荣先后百余次排除重大险情,亲手排除的2100多枚地雷,大多是危险性大的“险情雷”“诡计雷”。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