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董彬新”,经常性思想工作标准到底是什么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陈典宏  何楚洋  何寒责任编辑:张硕
2017-12-13 02:12

“我”就是“董彬新”

军营呼唤“董彬新”,人人都应做“董彬新”,人人都应能懂兵心

“‘重点人’为何过得越来越沉重?”

敲下这个标题,该旅警卫勤务连战士郑小龙一口气将想说的话,吐槽在局域网论坛上。郑小龙没想到,他的这个吐槽帖一下子成了热点。

郑小龙入伍后表现不错,不久便被调到机关当了一名“机关兵”。然而好景不长,他因工作失误又回到了连队。连队干部把他列入“重点人”,并派骨干多次谈心。这让郑小龙很不适应,也引来一些战友异样的目光。

“其实只需要给我开导开导,没想到却得到组织‘重点照顾’,想拿掉‘重点人’的标签,真难!”郑小龙说。

读完郑小龙的帖子,该旅政委何寒率先表态,对偶尔出现失误的战士要用发展的眼光看,总抓住问题不放,并不利于战士的成长。

为何越谈心距离越远?为何越关心越逆反?在何寒看来,经常性思想工作亟须解决的问题不在“重点人”,而在基层带兵人的“重点人思维”。人为地将偶尔出现问题的士兵盖上“重点人”的标签,是一种非常简单粗暴的做法,结果就是让一小部分人与集体的距离越来越远。

“做好新时代经常性思想工作,既不能戴‘有色眼镜’,将战士分为三六九等;也不能搞‘精英主义’,老是靠那几张骨干的熟脸做工作。”受到政委的启发,警卫勤务连几名带兵骨干认识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他们发动全连大谈心,让人人都来做“心灵导师”和“成长顾问”。

连里还专门指定郑小龙,让他给连里另一名经历挫折的战友打气。郑小龙以自己为例子,现身说法,不仅鼓励了那位战友,自己的思想疙瘩也解开了,重新融入集体,再没有“重点人”的心理阴影。

一个吐槽帖引发的思维转变仍在继续发酵,也引起了“董彬新”的关注。“董彬新”在文章里说:“董彬新”不是哪一个人,而是一群“懂兵心”的人。军营呼唤“董彬新”,人人都应做“董彬新”,人人都应能懂兵心。

如今在该旅,经常性思想工作正打破单靠政治工作干部唱“独角戏”的局面,“小政工”变为了“大政工”,单纯的“灌输式”成为全方位“渗透式”,“被动式”变为“主动式”,形成了经常性思想工作人人会做、大家都参与的良好氛围。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