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键词:战术准则
“战场上就是这个样的,还用什么理由吗”
在“以跃进和匍匐方式隐蔽接近敌目标”课目中,队员们需要先跃进15米抵达起始地线后再低姿匍匐接近目标。
然而,中国特种兵们却看到了令他们困惑的一幕——俄方队员跃进七八米即卧倒,起立后再行跃进七八米到达起始地线。
“一共只有15米,增加一个卧倒动作,岂不浪费时间?”随队教练员李立国不解地问身旁的俄方裁判马缅托夫。
“一旦跃进距离达到8米左右,一个优秀的射手即有充足的时间瞄准并将你击倒。”马缅托夫解释之后,反问李立国:“战场上就是这个样的,还用什么理由吗?”
“战场上就是这个样的。”这是马缅托夫最常讲的一句话。这个曾参加过两次车臣战争的侦察教员认为,各种战术准则是战场的要求,所有人必须照做,没啥道理可讲。
回想比赛设置的种种战术规定,驾驶员朝格图从对手身上感受到了极大的压力——
武装泅渡,俄方要求队员必须分批过河,即使迷彩服都打包装入泅渡袋中,队员们“光着屁股”也要在河岸形成卧姿警戒,掩护后方战友。
10公里急行军途中侦察目标,即使再累,侦察班全员也必须形成环形防御,将正在作业的队员包在圈内,确保他们的安全。
通过敌方障碍,只要有3人同时站立,俄方就要扣除战术分数,理由是3人站立面积太大容易暴露全班目标。
关键词:单兵素质
“只要战场上有用的,我们就得学习”
眼前这个70多平方米、布着12颗雷的雷场,把刘嘉玮难住了——
斜搭起来的3根圆木,仅用一颗小石子卡住保持平衡,木头边上就是2根无色透明的绊线,木头稍微颤动碰到绊线,地雷就将“爆炸”。
斜拉的两根绊线位置非常刁钻,人钻不过去。看起来可以迈过的一处地方,落脚处还布置了两颗压发地雷……
盯着雷场,刘嘉玮冥思苦想了半个小时,仍毫无头绪。刘嘉玮很少被难住,这名经验丰富的工兵,在国内训练时通过雷场只需要几分钟。
“必须找到一个办法,让所有人都能安全通过。”汗水不断滴落,刘嘉玮的目光落到了一处极窄的缝隙处:有了!可以用枪托支撑身体跨过去!
最终,刘嘉玮花了1小时45分钟走出了这个雷场。
他是幸运的——要知道,为通过这个雷场,其余所有参赛队的工兵均“阵亡”。
设计这个雷场的尤瓦中校曾经4次参战。他告诉刘嘉玮,这些东西都是他在战场上“捡”回来的,他说:“打起仗来,敌人布置的雷场只会比这更残酷。”
雷场“惊魂”让刘嘉玮认识到了实实在在的差距。说起这次竞赛经历,这群本事超群的中国特种兵几乎异口同声:“本事用时方恨少!”
资深侦察员吕梁春辉指着手中的工兵锹感慨:“以前我们从未练过‘飞锹’,只把其当做构工工具。可俄军却把锹头磨尖,当做一件武器来肉搏或投掷,并且他们都很精通。”
队员陈国则注意到,俄军队员脸上涂的迷彩,竟然跟身上迷彩服的花纹一模一样!让他有些沮丧的是,这样逼真的迷彩伪装,他不会画。
“只要战场上有用的,我们就得学习。”竞赛队领队、该团团长胡宪春说,现代战争对每名战斗员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特种部队,对单兵素质的要求更为突出,唯有练强本领,方可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