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机枪连准星缺口都没有,怎么打?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欧阳治民 郭星责任编辑:张硕
2016-11-01 04:32

为什么“枪王”会失手

——练好手中枪,不是只练手中那一把枪

讲述人:第14集团军某侦察营班长和鑫

射击是我的强项,这些年我在比武考核中极少失手,拿了不少名次,战友们称我为“枪王”。没想到,这次我在“林中空地多种武器运动射击”课目中出现了重大失误。

这次竞赛所用的枪支,一律由巴西军队提供。赛前,我领到机枪一看,心里不禁一惊:这种枪是我军常用机枪的两倍重,枪身上连准星缺口都没有,而且还不准校枪!

没办法,我只能凭感觉射击。由于对枪械不熟悉,加上这种枪故障率高,我打中两个目标后,枪便卡壳了,先是弹壳弹不出去,后来是弹夹取不下来。我捣鼓了一阵,怎么也排除不了故障,只得退出比赛。

这次失手,给我教训很深刻。在部队,我们的用枪大多专人专用,不要说其他枪型,就是别人用的同型枪支,也未必用得顺手。我们实弹射击前还会组织校枪,射击中出现枪支故障也有技师帮助排除,导致对枪支的适应和掌握能力较弱。

我们常说“练好手中枪”,指的是熟练掌握武器装备,而不是只练手中那一把枪。试想在战场上,一旦自己的武器损坏了、没弹了,捡起战友的甚至敌人的武器,也要会用才行。我们除了掌握手中枪,还要多掌握一些武器装备,这样才是合格的战斗员。

我们旅在每个炮班确定一名炮手兼任火箭筒手,有人说这是“不务正业”。但用实战的眼光看,这很有必要。因为在丛林地作战,敌我犬牙交错,炮兵阵地很容易受袭扰,让炮兵练打枪、练火箭筒,对提高炮兵防护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是实在管用的做法。

为什么比赛不计个人成绩

——战场需要“孤胆英雄”,但更多时候要靠团队协作

讲述人:第14集团军某旅副连长邱纯才

这次比赛,不计个人成绩,所有课目都是集体行动,需要团队协同配合才能完成。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最后一战——林中据点遭遇战。

这场战斗,要求我们在规定区域内搜索并歼灭6名“匪徒”,限时30分钟。虽然“匪徒”人数不多,但难度很大,因为敌人不是“死目标”,而是真人。

如果队员之间没有高度的信任与默契,这场仗是打不赢的。进了预定地域,我们在队长的指挥下,以“前二后三”队形展开搜索。我在明敌在暗,极为危险。我们互相之间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即可心领意会、协作应敌,让一些外军官兵很是钦佩。

我们这支参赛队是临时组建的,相互之间并不熟悉。之所以能默契协同,靠的是强化训练中对协作精神的培养。这启示我们,战场固然需要“孤胆英雄”,但更多时候要靠团队协作。这种协作,既体现在战斗员之间的默契配合,也体现在不同军兵种之间的联合和融合。

反思我们平时一些训练,还比较欠缺对团队精神的培育。比如,组织训练考核和比武竞赛,过于强调个人成绩,而对集体行动、战术配合则说得少、考得少;组织战术演练,步、炮、工、装等兵种分队这些“指头”都很硬,攥成“拳头”却捏不紧、没力气。

在这方面,我们旅目前做了一些探索。在专业训练中,我们注重捆在一起练、合在一起考,让协同意识和战术素养从软指标变成硬杠杠;在战术训练和实兵演习中,注重跨兵种联训,充分利用参加联合演习的机会加深与其他军种的联系。当然,差距是明显的,尚需继续努力。

(《解放军报》2016年11月1日 05版)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