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年如一日待患如亲
许诺容易践诺难。
脊椎神经断裂、下半身瘫痪让黄玉松的生理排泄极不规律。一次,黄玉松连续一周没有排便。房恒斌得知情况后,二话没说戴上医用手套一点一点往外抠。等到排便结束时,黄玉松早已泪流满面,一旁的儿子黄成十分过意不去,反复请教处置方法及注意事项,再发生类似情况时坚决不让房恒斌动手。
为了防止黄玉松下半身肌肉坏死,房恒斌又利用休假的时间专程求教知名老中医,学习推拿按摩手法。除了自己帮助黄玉松按摩推拿外,房恒斌还将技巧传授给黄成,嘱咐他每天给父亲捏一捏、按一按。不仅如此,房恒斌还设计制作了一副上肢锻炼器械固定在床头,帮助黄玉松锻炼手指、手臂、肩颈、胸背等部位,以此保持上半身的健康。
经过几年的努力,黄玉松的病情明显减轻并稳定下来。随着身体的好转,黄玉松的心情开朗了许多,这个家庭也不再死气沉沉。为了不拖累房恒斌,一家人作出决定,有麻烦立足自己处理。一天深夜,黄玉松患急性肠胃炎疼得浑身发抖,黄成一时联系不到车辆送父亲到医院,而医院的医生一时又请不来,他只好给房恒斌打电话求助。当房恒斌背着药箱赶过来时,黄玉松上吐下泻几近虚脱。那一次,房恒斌守了一夜,直到天际发白黄玉松病情好转时,他才急着赶回部队。
临行前,了解黄玉松一家人想法的房恒斌告诉黄成:“以后有事还找你房叔叔,可别再犯傻,耽误你父母治病。”
即使右眼失明仍不忘践诺
其实,黄家人不知道的是,这个随叫随到,始终让人信任、给人温暖的军医自身也遭受着病痛的折磨。
2009年,一次执行任务过程中,房恒斌的右眼突感不适,看东西越来越模糊。“当时没在意,以为是过度劳累所致。后来等到任务完成,转诊到军区总医院才查出患上了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由于耽误了最佳治疗时间,房恒斌的右眼最终失明了。
即使患病,房恒斌依旧牵挂着黄玉松夫妇。转诊前,他专门委托卫生队其他军医,定期到黄家去看一看,力所能及地提供帮助。“这么多年,这家人已经习惯有了病痛就找我,要是我长期没音讯,他们会认为我撒手不管了。”
在嘱咐卫生队军医照顾黄家的同时,房恒斌还让战友们帮忙撒了一个谎:“若是他们问起,就说我去外地进修了。”房恒斌告诉记者,让病人知道自己的疾患,只会增加他们的心理负担。
这些年,房恒斌始终坚持无偿医治黄玉松夫妇。驻地社区主任孙红介绍,房恒斌还是当地社会托底福利机构的志愿者,经常给百姓们免费义诊,参加各种医疗救助活动。
孙主任动情地说:“我们社区地处老旧港区,居住的多是孤寡老人和贫困家庭,房恒斌的医术、医德远近闻名。十几年来,他不仅守护着守岛官兵的健康,也是我们老百姓的健康守护神,几乎每一个人都接受过他的医治。”
让大家记住军医这个称谓
采访中,让记者倍感惊讶的是,黄玉松夫妇竟然问出这样一个问题:“‘房军医’全名叫什么?”
“你们不知道吗?”记者反问。
“不知道,从第一次见面开始,我们就一直喊他‘房军医’。他帮助了我们这么多年,不仅送医送药分文不收,甚至连家里的一顿饭都没有吃过。前两年,我们决定给他送锦旗,问了他好几次,他都不肯告诉我们姓名,后来锦旗上的称呼只好写‘房军医’……”
在部队驻地,记者还听到了更多关于“房军医”的故事——
2007年的一天深夜,驻地苏贵荣老太太鼻腔突然流血不止。接到电话后,房恒斌立即前往救治,并连夜护送老人转诊。老人转危为安后,坚持制作锦旗送给房恒斌,称呼就是“房军医”;
2009年,一旅游团在某岛遭遇车祸,房恒斌带领卫生员连续抢救3个小时,成功救活2名伤员。事后,伤员送来锦旗致谢,称呼也是“房军医”;
2012年,一塑料厂发生火灾,1名工人被救出来后,生命体征已经极其微弱。房恒斌不顾工人呕吐过后嘴上残留的污秽,坚持进行人工呼吸,最终将这名工人抢救过来。后来,工厂送来锦旗感谢,称呼依然是“房军医”……
“相比较个人的名字,我更愿意让大家记住军医这个称谓。”房恒斌对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