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中国陆军>>成都军区>>正文

高原实战训练:海拔高,思维层次要更高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黄宗文 丁英起 何曼 聂庆 责任编辑:刘航2015-03-02 03:08

今天没有数据意识,明天就会付出血的代价

那一次,基地组织对抗演练。

上午8点出发,某“拳头”部队过关斩将,所向披靡。深夜,高寒场区气温骤降。在严寒中蹲守一夜,没有穿大衣的该部官兵,个个冻得瑟瑟发抖。当对手发起进攻,他们自然兵败如山倒。

“未来高寒山地作战,战场环境、气候条件等作战数据至关重要。如果我们今天没有数据意识,明天就会付出血的代价。”该基地领导的话震耳发聩,引发了官兵对粗放型训练的反思——

作战数据不精、不细、不准、不全、不详的现象时有出现,一些指挥员拿出的作战方案,还是依托平原的作战数据,很多关键性的作战数据缺乏。

一些指挥员对高原高寒环境对单兵体能、武器装备性能等方面的影响认识模糊,认为组织部队在低海拔地区戴着防毒面具搞变速跑等组合训练,就可以模拟高原缺氧环境……

数据是未来战场制胜的关键因素之一。为真正给部队注入山地作战的全新“血液”,基地从提升实战化训练的质量和水平入手,加强对作战数据的采集和管理。他们组建近百人的机动导调队伍,深入高原、平原以及各个作战末端采集作战数据,以此修正战法应用中的“想当然”。

他们严格按照实战要求组织演练。部队进入预定地域前,导演部要求先机动数百公里,依次采集装备的完好率、抢修率,组织开辟道路、占领阵地、转移的时间,以及通信受干扰程度、受干扰手段等数据。桥梁断了,进行抢修时,必须调度工程机械严格按程序进行实际作业。

记者在海拔3000多米的训练场区看到,驻训官兵每天冒着严寒全副武装徒步行军,每月进行一次连续12个小时以上的强化训练,每周进行一次夜间野战生存训练,无论风霜雪雨,宿营点始终按打仗标准设置多道夜哨……一系列举措不仅从头到尾对官兵进行换“血”、换“脑”,强素质,更是建立了不同海拔高度官兵体能、心肺功能、战斗力提升指数、制约因素,以及非战斗性损伤等详细的数据库。

眼睛盯着明天的敌人,才能打赢明天的战争

一次演习前,红方指挥员雄心勃勃:“实施全域立体突击,分割围歼……”

没想到,蓝方率先开火,打得红方措手不及,阵形大乱。

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在于:有的指挥员眼中只有过去的“敌人”,把对手想得很弱小;有的津津乐道联合作战,在实际战斗部署中依然摆脱不了炮兵火力攻、步兵冲山头的旧模式。有的动不动就提借鉴外军先进作战理念,其实只是简单模仿……

“世界军事变革风起云涌,高寒山地作战形态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该基地领导说,只有真正把未来作战对手、作战环境、作战任务研究透,才能获得战争的主动权。

近年来,基地高度重视“蓝军”建设,建成了常态化的“蓝军”指挥机构、“蓝军”学习研究室、“蓝军”作战数据库,从作战席位设置、作战思想、指挥方式、战法特点、兵力部署等方面全方位模拟“蓝军”。

前年,基地增设了环境构设、导调等新型作战力量,使复杂电磁干扰覆盖全场。由一个分队专门负责模拟未来强敌,构设假阵地、假装备,以及通信信号模拟、雷达光电模拟、环境背景模拟等,使战场变得更加复杂多样。

他们在军区率先展开指挥对抗演练探索试点,将激光交战模拟系统、复杂电磁环境构设系统、一体化指挥平台等,与联合导调系统全面集成,打造出适应未来体系作战要求的综合作战实验平台。基地每年都要与各师旅团指挥机关轮番进行实战化、实案化对抗,全方位检验联合作战指挥谋略水平。

“未来山地作战打的是信息力、保障力,谁率先解决了保障中的难题,谁就抢占了战争先机。”前不久,基地在组织拉练演练中,将医院、物资、油料、后装、维修等一同纳入考核范畴,按照一线作战部队标准检验实战能力。

《解放军报》(2015年3月02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