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军区某防空团着眼时代特点为官兵解难受欢迎——
说说咱们团里的新鲜事儿
■王 宾 徐宝连 本报特约记者 李大勇
春节前,记者到沈阳军区某防空团采访,官兵兴奋地讲起团里出现的新鲜事儿。大家说,透过这些事儿感受到团党委对官兵的关怀,激发了大家投身强军实践的热情。
新鲜事儿之一:
特殊家庭战士亲人多
在团政委宋景昌的兵情记事本里,有一份来自特殊家庭的战士名单——其中有孤儿,有父母离异的,有家庭重组的,有隔代抚养的。宋政委告诉记者,来自特殊家庭的战士目前已达全团士兵人数的12%。
指挥连上等兵小张父母离异,入伍前一直跟着父亲生活。新兵训练时,新训骨干发现他沉默寡言,有时一天都不与战友说句话。因训练不过关被点名批评后,小张情绪低落,表示打算撂挑子不干了。
这并非个例。近年来,来自特殊家庭的战士比例明显攀升,他们成长环境复杂、情感相对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偏低,在思想行为上显得与众不同。
“亲情的缺失,对这些战士的成长产生了很大影响;而这,正是我们抓好教育管理的突破口。”团党委决定开展“特殊家庭亲情补位工程”,安排干部骨干与他们分别结成对子,像父母兄长那样在思想上关心,在生活上关照,在工作上帮带,帮助他们在和谐友爱的军营环境中健康成长。
指导员杨振与小张结了“亲”。一天晚上,小张发高烧,杨振从熄灯后一直照料到次日凌晨4点。第二天,看见指导员熬红的双眼,小张感动得哭了:“指导员,您就是我的好大哥!”
小张军事素质偏弱,杨振有空就陪着他一起练,教他小窍门,为他加油鼓劲;小张不爱说话,杨振鼓励他登台演讲,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渐渐地,小张和战友们打成了一片,学习训练干劲十足。去年底,他参加团里组织的军事比武还拿了单项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