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展是一面镜子
■王亚男
巴黎航展是世界航空航天产业的一面镜子。1987年以前,这面镜子里没有中国产品的身影,1987年之后,这面镜子投射出的,是中国航空产业30年图强报国的动人乐章。
1987年以前,在西方人眼里,中国的航空工业完全是苏联的翻版,主要装备几乎全部是苏联装备的仿制品。然而就在那一年的巴黎航展,从强-5III等装备上,西方人第一次感受到中国摆脱苏联模式,独立自主发展航空装备的强烈意识,看到了中国人大胆革新传统观念的创新精神。1989年的巴黎航展上,歼-8II首次亮相便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但同时也让中国航空科技人员明白,歼-8II与当时世界主流战机存在不小差距。这种压力激励着中国航空工业不断砥砺前行,中国航空科技人员更加密切地关注国际航空装备发展潮流,加速创新研发,这为后来中国航空工业爆发式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后,巴黎航展上,中国航空产品从未缺席,中国产品不断推陈出新,让世界为之耳目一新。1999年K-8亮相,2001年FC-1露面,2003年ARJ21座舱全尺寸模型展出,此后“飞豹”“山鹰”“猎鹰”“新舟”“枭龙”纷至沓来。国际航展让中国有机会零距离接触世界航空工业的先进产品,有机会聆听世界航空产业脉动的声音。中国航空科技人员越来越真切地感受到,先进航空装备的基础是国家坚定的进取决心和基础研究能力,更需要科学有效的系统工程管理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把决心和能力熔炼成先进技术装备。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航空科技人员更加清楚地意识到,一款先进战机的诞生是长期研制投入和科学管理的结果,这一过程需要迭代优化,需要大胆创新,某些时候还必须学会从失败和挫折中汲取经验。随着认识的深化,中国开始大力加强基础科研投入,强化航空工业战略管理,从底层和顶层同时发力,在夯实基础的同时,更加注重工程项目决策和管理效率,这些举措显著提升了中国航空工业的整体进步速度。
通过参加包括巴黎航展在内的诸多国际航展的经历,让中国航空工业人懂得,航空工业能力是国家顶层科技能力的标志,其涵盖的学科之广、涉及的技术之多、系统的综合程度之高,都需要国家从战略层面关注。而比这个更为重要的,是要让航空产业摆脱国家资源驱动的主要模式,把航空产业建设成一个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成熟产业。西方航空大国的经验表明,军事航空技术和民用航空技术虽然在装备层面研发初衷不同,在性能方面也存在诸多差异,但其技术却有着相当的共通性。国家资源在军事装备研发上的投入,完全可以推广到民用装备领域,进而以民用航空器的形式在国际市场上占据有利的竞争地位,获得丰厚的市场回报。而民用航空器在研制和运营中的许多经验,又可以反馈到军事航空领域,为军事装备的研发提供借鉴。航空产业军民深度融合发展,要求打破传统的参与主体壁垒,从国家层面整合具备产业能力的各种主体加入,实现军用和民用装备研发制造能力的高效融合,熔炼出具有高度柔性和创新意识的国家产业能力。
巴黎航展是一面镜子。镜子可以告诉照镜者一个真实的自我,中国航空工业正是利用这面镜子见证着自己的成长,同时,也通过这面镜子找出了诸多不足。如今,中国航空工业在军事装备、民用飞机和航空动力方面不断取得长足进展,我们一次次在镜子里看到崭新的自我,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航空工业创新进步的喜人景象。通过参与国际航展,中国航空工业相对封闭的传统思维被不断突破。如果说,以前是国际航空工业不断颠覆我们的思维,现在则是,中国航空工业自身在不断创新。可以说,中国航空工业正在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新路,这条路仍然会有艰险,也难免会有挫折,但只要秉承创新求实的精神,这条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越走越敞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