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志那时刚刚从飞行部队调到空军指挥学院任教不久。他说,那个年代,一些学术上有前瞻性的老同志,一直有意识地在做与空军战略发展相关的研究,但囿于时代、观念以及军事理论研究相对落后等原因,一直没能从战略层面上把其本质特点描述出来。
经历了这些探索后,空军终于做出了战略研究的决定。1989年,时任空军司令部作战部副部长阮克庠接到任务,“要搞一个材料”,题目叫“空军贯彻中央军委军事战略的几个重大问题”。
“这个题目是当时空军副司令员林虎定的。”阮克庠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当时不叫空军战略,但实际上,研究内容是一样的,就是没有形成一句话的概括表述。”
就在空军加紧小步快跑、追赶世界先进国家空军时,震撼又一次从天而降。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
王明亮当时执教战略环境课,对这场战争格外关注,总结战况、收集材料,“每天都有七八页”。他至今仍难忘的一个场景是,美国空军轰炸巴格达一高档住宅区的地下室,又准又狠,穿透了两米厚的钢筋混凝土。“这一弹打出来,全世界80%的地下防空设施都没用了。”
王明亮分析,与80年代几场局部冲突或战争相比,这是一场全面升级的战役。42天的时间里,38天是空中打击,日均出动飞机1800架次,最高一天达3000架次。“这也展现了美军很高的战争组织水平,3000架次飞机,航路管制非常复杂,怎么能又打击目标又不出事故,这不是一般国家能做到的。”
战争期间,王明亮去参加一次会议,与会者都面色严峻。会议主持人面试一般对在座军官逐一提问:如果碰到这样的雷达干扰你怎么办?如果遇到这样的电磁干扰你怎么办?
“没人回答。”王明亮回忆说,“别人我不知道,我只有一个感觉,就是冒汗。”
美军展现的强大空中力量、空军在战争中地位的强劲提升以及苏东剧变带来的中国安全形势的重大变化,直接带来了中国军事战略指导思想的又一次调整。
1993年初,经过几年酝酿,中央军委确立了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其核心思想是,把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由应对一般条件下的局部战争,转到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来”。
“这个作战准备基点的变化,意味着全军上下、理论界、决策层和主要领导人都认识到了高技术在战争中的巨大威力。”王明志向《中国新闻周刊》分析说,“今后的战争将不再是规模型的,而是质量效益型的,全军都要从传统的大规模作战准备,转向准备打高技术条件下的战争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