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纪念川藏公路通车60周年·川藏线纪行”采访活动引起过多少人的关注,人们又会如何评价这次川藏线之行,但我有一点突出感受,那就是:新媒体的精彩亮相,使川藏线热血沸腾。
这是我当解放军报记者30年第4次穿越川藏线。第一次是1991年“重走当年进军路”,我和同事沿着当年18军的进军路线采写新闻。那时,稿子写好后得到邮局用电报发往北京,一个字0.75元。我们发电报时,能少写一个字算一个,为了省钱。以后两次川藏线之行,虽然都在报纸上开了专栏,但受版面限制,在采写时还是小心翼翼,字斟句酌,有时为了控制稿件篇幅难免把生动的细节留在采访本上,甚至一些鲜活的事例也不得不忍痛割爱。此外,有时候稿子传回编辑部数日后才能见诸报端。川藏线上那么多感人至深的兵情兵事,却无法充分加以宣扬,每每忆及此事都甚为遗憾……
此次上川藏线采访,解放军报社成都军区分社决心不再留下遗憾,搞一次“全媒体采访”。可以说,川藏线纪行是“车轮上的采访”:天亮上车,天黑下车,在车轮滚滚中完成采访、写作,在兵站休整,夜深人静时依然要整理采访笔记,撰写诉说不完的西部奇路情,天天如此。
虽然我已年过半百,但干得浑身是劲。原因很简单——采写的稿件发回后,不到10分钟解放军报客户端就发布出来了,而且文图并茂;只要军报记者微博更新有关川藏线的报道,顷刻间就会被大量转发;视频访谈当天在高原制作,当天就在中国军网“新鲜出炉”。
文章可以这么写,记者可以这么当。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图说、图解、动漫……漫无边界的互联网给新闻生产提供了无限可能,也给我这个老记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拍照、录音、摄像,多一样装备,多一项技能,可能就意味着比别人多发回一条鲜活的报道。记者见闻即时滚动更新、网友在线点评如同亲临川藏线,传播者与受众心里都是激情满怀。军报新媒体平台“神采飞扬”,众多网友实时互动,记者端起镜头、拿起笔,往往就能够看见受众的心脏会因何而加速跳动,就像刚刚扣动扳机的枪手马上能清晰地看到靶上的弹孔。放开手脚采写,原汁原味呈现。再走川藏线,新媒体让我这个老记者采访得踏实,写出了激情。
当我走进竹卡,满脑子都是“竹卡那棵树”;当我驻足泸定桥头,“总有一种亲切流淌在心底”;当我握住在邦达兵站干了12年老兵的手,我一下看到了“青春的颜色”……火热的军营生活,让我们永远不缺激情燃烧的冲动。事实证明,我们已经具备了激情充分燃烧的条件:中国军网、解放军报客户端、军报记者微博、微信,以其快捷、生动和多姿多彩,更好地记录着一支伟大的军队、一群伟大的士兵的历史。作为一名军事新闻战线上的老兵,我期待有更多的激情之旅,期待军报新媒体有更多更接地气、更加完美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