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摄影:本报记者 李 靖 合 成:苗 萌
“穿过二郎山隧道后,川西高原美丽的风景映入眼帘,不知哪位记者说,那一溜溜的白云是为了爱情才飘到康定城的跑马山上的吗?
真让记者说着了。我们在康定兵站遇见了美丽的护士周琴……”
一段饶有趣味的开头,引出了故事《一对军人夫妻的“康定情歌”》。周琴是康定兵站的一位普通护士,丈夫陶诗鹏是康定医疗所的军医。这个美丽的80后女兵,缘何嫁给一个比自己大8岁、家庭并不富裕的兵站军医?这个重庆妹子为何10年坚守川藏线,甚至放弃了进京工作的机会?
答案就在解放军报客户端里。
10月13日至27日,参与“纪念川藏公路通车60周年·川藏线纪行”活动的中国军网记者,随成都军区某汽车团走上川藏线。途中美景如诗如画,感人故事不断上演。中国军网和解放军报客户端运用文、图、视频等手段全媒体呈现川藏线上的故事。尽管山高路险,汽车兵和采访团的记者们也能通过移动互联网络,第一时间看到“川藏线纪行”的相关报道。某汽车团团长黄晓强称赞说:“解放军报客户端的报道太快了,车队一休整,我们就看军报客户端,上午的采访中午就看到了,鼓舞士气啊!客户端的《军报导读》也好,几分钟就能了解军报当天的主要内容。我们离不开解放军报客户端啦!”
推动军队政治工作创新发展,军事新闻宣传要用普通官兵的话讲好中国军队的故事,用时尚手段传播“军营好声音”。这次川藏线纪行采访报道是一次全媒体报道的成功实践,新媒体的表现格外抢眼。在半个月时间里,前方记者一路走、一路写、一路发,后方编辑团队及时编发动态报道,中国军网、国防部网和解放军报客户端推出《弹指60年·川藏线纪行》《你所不知道的川藏线》等大型图文、视频专题。百余篇文字报道、千余幅图片、30多条视频,让“西部奇路”远在天边却近在眼前,人们记住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汽车兵:英勇牺牲的老班长徐思平,四年如一日坚守“生命孤岛”的大学生军官廖扬,结婚八年、分居八年、守望八年的“夫妻兵”陈丹丹、余兵兵……
来自天南海北、军营内外的网友被这些故事深深打动,在解放军报客户端留言表达深深的敬意。青岛网友留言:“一代代汽车兵诠释了忠诚与使命,写下了军旅生涯最美的时刻。为国奉献,无怨无悔,人生最美。”贵州网友感叹:“从川藏线上下来十年整,感慨良多,真想抛开所有纷扰在川藏线上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看看兵站部的战友!”南京网友表示:“等我大学毕业,也要去川藏线,做一名优秀的中国军人。”一位客户端的忠实用户留言:“这次‘川藏线纪行’把新闻做得太有激情太有感染力了!虽不能与你们同行,但我在你们有血有肉真情实感的报道中,和你们一起感动一起心痛一起欣喜。这些天跟踪阅读你们的报道,是我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是我最大的精神享受。”
中央电视台《军事报道》节目这样报道军报新媒体:“川藏线绵延3000多公里,汽车兵的线上生活十分枯燥。无线信息网络平台的出现,较好地缓解了这一矛盾。现在,每到停车休息的时候,通过手机浏览解放军报客户端,成了汽车兵最大的乐趣之一。”川藏兵站部政委翟风竹说,汽车兵执行任务多,读报上网条件受限制,解放军报客户端起了大作用。在不违反保密规定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鼓励官兵训练之余下载解放军报客户端,这是官兵成长成才的需要。
以解放军报客户端为代表的新媒体走红川藏线,为我军政治工作信息化创新发展提供了新手段、新动力。总政宣传部干事田军里全程参加了“纪念川藏公路通车60周年·川藏线纪行”活动。他在解放军报客户端留言说:“我们一路前行,征服了一个个地理的海拔高度,也在不断垒高自己人生和信仰的高度。川藏线纪行不仅成为所有参与人员的永恒信念,更在舆论生态复杂的当下,为全社会塑造了一座精神的图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