嫩江桥,发生了中国抗日战争的首次战役

来源:黑龙江日报作者:车霁虹责任编辑:杜汶纹
2017-12-28 16:46

嫩江,蒙语为“诺尼木伦”,意为清碧之水。静静流淌的嫩江水冲击到中游西岸十几户蒙古族居民居住的小渔村,其岸边崖上的树根、草根等经水冲刷,久而久之成为黑色,被称为“哈拉尔戈”,蒙语意思为“黑色江岸”的地方。1920年在“哈拉尔戈”屯北嫩江上修建起了一座沟通南北的木桥。1926年,洮昂铁路建成通车,在“哈拉尔戈”建火车站后,定名为江桥车站。从此“江桥”代替了“哈拉尔戈”。

江桥阻击战所指的江桥,就是洮昂铁路线上的木结构铁路大桥。

80多年前,以马占山将军为首的爱国官兵进行的一次有组织、大规模的抗战救国战役,首次给气势汹汹、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揭开了东北14年抗日战争的序幕,在黑龙江抗战史、中华民族抗战史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轻而易举地占领了辽吉两省,随即准备染指黑龙江。这座嫩江桥是南北交通的要道,齐齐哈尔南部的重要门户,也是日本侵略军入侵黑龙江的必经之路。

日军暗中策动洮辽镇守使张海鹏进攻黑龙江省,在江桥附近遭到黑龙江守军的痛击,溃散四逃。为了阻止日伪军继续进犯,黑龙江守军破坏了江桥。马占山临危受命代理黑龙江主席兼黑龙江省军事总指挥后,日军以修筑洮昂铁路为名,要求中国驻军撤离江桥,遭到马占山的拒绝。

11月4日,日军500多人从泰来境内的江桥南端,强渡嫩江北进,在大炮的掩护下向黑龙江守军发起进攻。当日军临近时,马占山率军以猛烈的炮火袭击日军,并与其展开激烈的白刃战。战斗一直持续到晚上8时,日军在江北岸丢下400多具尸体。5日,日军重新集结军队在大炮、飞机的支援下渡江,再次向黑龙江守军的阵地进攻。马占山亲临在大兴阵地督战,与日军血战至傍晚,日军又丢下大量的尸体,被迫后退。

6日清晨,日军接受了前两日失败的教训,首先出动飞机,然后以大炮密集轰击。黑龙江守军的阵地完全被摧毁,但是将士们跃出战壕,与日军展开了肉搏战,一直进行到傍晚。几天来激烈的战斗使马占山的部队伤亡较大。在弹药告罄、没有援军的情况下,马占山将军队撤出大兴阵地,退守三间房。

12日,日军的援兵陆续抵达江桥附近。在大炮、飞机的掩护下,数千名日军向我防线发起进攻,马占山、张殿九、吴松林等将领身先士卒率领部队勇猛杀敌,血战至晚上。此役敌我双方都伤亡惨重。13、14两日,激烈的战斗在新立屯、汤池、蘑菇溪等阵地展开。

17日拂晓,日军第二师团在多门二郎指挥下11000多人,分三路向黑龙江守军发起猛烈的进攻。面对强敌,三间房守军顽强抵抗。将士们在阵地被炸成数段无所依托,饿着肚子的艰难处境下,仍然打退了日军10多次的进攻。但是也付出了伤亡过半的惨重代价,鲜血染红了阵地。

19日,日军多次突破我军防线,直逼省城齐齐哈尔。马占山为了保存实力,决定军队后撤,返回齐齐哈尔,组织省政府和军队向克山、拜泉、海伦等地撤退。

江桥抗战从11月4日至19日进行了15天,最后以中国军队的失败而告终。日军经泰来嫩江桥侵入齐齐哈尔,但是江桥的抗日枪声激发起了整个中华民族抵抗外来侵略的热情,振奋了民族精神。嫩江桥和嫩江水见证了血与火的历史和那抗日壮士气吞山河的一幕。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