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郎山:960个台阶的“天路”尽头,3个兵在坚守着什么?

来源:中国军网微信公众号作者:孔帅责任编辑:马嘉隆
2017-12-27 17:26

“漆郎山,屹立在太行山脉中,山中有漆郎洞。相传战国时期四大刺客之一豫让为报智伯知遇之恩刺杀赵襄子,吞炭漆身,被人尊称为‘漆郎’,其藏身之山被称为‘漆郎山’。其中‘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即出自《史记》中豫让所言。后人习惯用‘漆郎’指代忠诚。”

这段解说词中部战区空军某场站通信连指导员秦斌不知说过多少遍了,随时随地问,他都能脱口而出。每年凡有新兵下连或者新干部分配到场站,“漆郎山”就是他们的第一课堂。相比漆郎山,有人说把对空台当成第一课堂更合适。

漆郎山和对空台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场站一有“新人”报道,就带领他们去那?

秦斌是场站通信连第15任指导员,连队就在山脚下,指导员和连长以及连里绝大多数人一样都在连队生活工作,唯独有3人,常年坚守在山顶的对空台上,负责地面指挥员和空中飞行员之间的通信。

上世纪80年代,场站建设伊始,为达到最好的通信效果,特地将对空台选在了场站旁边的山顶上。“飞机没有任务可以不飞,但通信却永远不能断!”对空台的特殊性决定了时刻得有人在山顶值班。值班人员要具备很强的应急处突能力,专业素养要高、责任心要强,考虑到岗位的传承接替和生活工作相互照应等因素,每批都会挑选一个士官骨干带着两个年轻士官,协助完成通信保障。

秦指导员告诉我,对空台已经有47年的历史了,最初山上就只有一个石头房,房子里面物品十分简陋,除了通信设备外就剩3张床和一些简单的生活必须品。

条件艰苦到没人愿意上来,这是当时的真实写照。每天基本的饮用水和一日三餐所需物资都是靠人力背上山去的,冬天取暖、夏天避暑、个人卫生等等都是上去的人要面临的实际困难。

在第一代指导员的呼吁下,党员骨干带头上山扎了根。有了第一茬,就有第二茬,一代代通信连官兵在山头上演绎着“忠诚守卫对空台”的故事。

首长的关怀也是他们坚守山头的动力源泉。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