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杰,一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一个让共和国无法忘却的名字。毛泽东主席为这名平凡而又崇高的战士题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52年前,伴随着他在即将爆炸的炸药包前的纵身一跃,王杰的英雄事迹在神州大地广为传颂,成为那个年代人们心中一座永恒的丰碑。王杰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年仅23岁的生命,为了12名民兵和人武干部的安危,永远留在了淮海大地。王杰是普通的战士,更是时代的英雄,半个多世纪,他用生命践行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即“王杰精神”),穿越时空,历久弥新。
2017年12月13日,习近平主席看望了71集团军某旅王杰生前所在连官兵,参观了写满光荣、写满奉献的连队荣誉室。一张张照片记录着王杰的成长历程,一篇篇日记折射出英雄的崇高精神,一面面锦旗承载着党和人民对英雄的赞誉褒奖。习近平主席详细了解了王杰的事迹,动情地讲:“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是血性胆魄的生动写照,要成为革命军人的座右铭。”习近平主席特别强调:“王杰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永远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要学习践行王杰精神,让王杰精神绽放新的时代光芒。”
一不怕苦千锤百炼
当兵4年,10多万字的日记,真实记录了英雄王杰成长的心路历程。一字一句,都是他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一篇一页,都折射出他的理想光辉——
我们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个大无畏的人。
当兵是为人民、为党、为祖国而来的,不管任何工作,党指到哪里就冲到哪里,就是需要献上青春也没有怨言。
在荣誉上不伸手,在待遇上不伸手,在物质上不伸手。
什么是理想?革命到底就是理想。什么是前途?革命事业就是前途。什么是幸福?为人民服务就是幸福。
为了党,我不怕进刀山入火海;为了党,哪怕粉身碎骨我也甘心情愿。
……
王杰,1942年生于微山湖畔的山东金乡。这位从小就肯于吃苦、乐于助人的齐鲁少年非常爱听英雄的故事,特别向往和羡慕火热的部队生活。1961年8月8日,王杰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应征参军入伍,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在新兵连,王杰严格要求自己,刻苦训练。集训结束后,王杰被分配到原济南军区装甲兵某部工兵一连六班当战士。随即,跟随部队到海岛参加国防施工。
初到连队,王杰每天举着10多斤的大锤打钎,几天下来手磨破了,肩练肿了。连绵的细雨伴着寒冷的海风一起袭来,寒气逼人,每打一锤,水眼里的石浆就会喷到脸上和手上。王杰的手背、膀子肿得厉害,攥不起拳,伸不直手指头,他不得不用左手吃饭。不怕吃苦的王杰虚心向老工兵学习,打锤技术日渐提高,由打底炮逐渐学会打顶炮、拱炮,日掘进指标由原来每小时7厘米提高到12厘米。他和战友杨洪江的掘进小组,一跃成为连队的红旗组,王杰也被评为连队打锤标兵。
早春三月,王杰所在连队组织共青团员到野外进行团日活动,经过20多分钟的行军,到达徐州市云龙公园。这时,王杰看到一位老师傅正在清理厕所下水道,他二话没说,脱掉棉衣,挽起单衣跪在潮湿的地上,用手一次次地帮助老师傅掏去堵在管道里面的污物和杂草,直到下水道通畅。看到王杰的双手沾满恶臭的污泥,老师傅激动地说:“谢谢你,解放军同志!”
1963年8月,王杰所在部队奉命到天津市静海县执行抗洪抢险任务。一天夜里,上级命令他们到木料场去抢运木材,堵住将要决口的涵洞。木料场被茫茫的洪水淹没,必须派人探出一条安全的路来,大家才能顺利进场,王杰抢先要求担负这项探险任务。他在齐胸的水中探索前进,好几次掉进没过头顶的深坑,在寻找进出口时,王杰的腿上、手上被水下的铁丝网划开道道伤痕。最后,王杰和战友们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把木材抢运出来。
一次,王杰在工地上搅拌沥青,不料被战友搅起的一块沥青烫伤了右手,伤势很重。连队的指导员要他立刻住院治疗,但是他拒绝了。他的右手被包扎起来,吊在胸前,每天仍然坚持到工地参加劳动。时间一天天过去,直到第9天王杰的伤情仍不见好转,领导硬是把他送进医院。在继续治疗期间,王杰用一只手帮护理员打饭洗碗,还帮着擦玻璃、倒痰盂、擦地板……
1964年8月,深夜突然下起的瓢泼大雨把王杰惊醒,他想起工地上还放着木料、油桶及施工器材,赶紧爬起来,连雨衣也顾不上穿急忙跑向工地,冒着大雨将施工器材往山坡上搬。一会后,战友刘成科和吴庆忠一起赶来抢运物资。正在激战中,连长和其余几个战士也赶来了,他们提着风雨灯,打着手电筒给王杰他们照明。当战士们把最后一批物资运到安全地点后,忽然山顶轰隆作响,山洪即将暴发,王杰和战友立即回撤。连长隔着山沟抛过来一条麻绳,他们3个人排成一行,王杰站在最后,拉着绳子从急流里渡了过来。这时,洪水卷着石头奔流而下,直向山口滚滚冲去。
“哪里有困难,哪里最危险,哪里就有王杰。”这是一连战友对王杰的评语。王杰所在的工程兵部队常年担负施工任务,在施工中,他总是抢着到最危险的地方作业。隆冬时节,他与战友一起开山劈石,从不叫苦。寒夜架桥,他带头跳进刺骨的结冰水里打桩架桥。爬险路、钻山洞,他不畏艰险,争当先锋。施工爆破,他总是冒着风险抢先装药、放炮,有时出现哑炮,他争着冲上前去排除。工作中王杰始终厉行勤俭节约,任爆破手期间,他从不浪费一寸导火索。
转眼王杰入伍已经进入第4个年头,按照规定超期服役的老战士每年可回家探亲一次。王杰的父母早在1958年就移居内蒙古,他们分别已经7年多了。王杰的母亲患有心脏病,家里曾几次来信要他回家探望,早日结婚,但他以工作为重,两次推迟婚期,3次推让假期。1965年4月,连领导第3次安排王杰探家。此时,战友韩义祥接到家里电报告知父亲病重,王杰听说后主动找领导申请把假期让给他。连长对韩义祥说:“王杰知道了你家来电报,他让你先回去!”
1965年5月,王杰母亲的心脏病再次复发。连长下定决心让王杰回家探亲,并悄悄为他备好了火车票、通行证和粮票,一心扑在工作上的王杰这一次再也推脱不掉了,踏上回家的列车。这是王杰与父母分别7年后的第一次团聚,父母终于见到了朝思暮想的儿子,母亲再也控制不住深深的思念之情,紧紧拉着儿子的手,泪水夺眶而出。相聚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在父母的依依不舍中,王杰归队的日期到了。谁也没有想到,这次亲人的相聚,竟然是王杰与父母的永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