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图读史丨我军的这些个第一次,你知道几个?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责任编辑:胡雪珂
2017-12-07 16:10

红军长征“重武器”大盘点

攻坚先锋——82毫米迫击炮

沪式82毫米迫击炮是中国于1923年以英国斯托克斯81毫米迫击炮为蓝本,略放大口径仿制而成的。随后,金陵兵工厂根据法国技术对沪式迫击炮进行改进,生产出20式82毫米迫击炮,广泛装备于中国各系军队。

该武器被国民党大量投入围剿红军作战,红军借此机会缴获不少。1928年8月30日凌晨,面对优势敌军的进犯,驻守黄洋界的红军以仅有的一门82毫米迫击炮和三发炮弹,在两发炮弹受潮未打响的情况下,第三发精准命中敌人指挥所,敌军大惊,连夜撤走,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结束,书写了“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的传奇。

黄洋界上炮声隆。

长征中,红军南征北战,对武器便携性要求很高。红一军团装备的82毫米迫击炮,成为了红军最“重型”的武器。别看它口径不大,却因为较为轻便、分解便利和易于携带,成为了红军的“宝贝疙瘩”。

由于炮弹有限,全靠缴获,而且容易受潮、携带不便,只有遇到重要的战斗,红军才舍得打上几发珍贵的炮弹。虽然弹药有限,但这几门炮却发挥了重要作用。

抢渡大渡河的安顺场战斗,“炮王”赵章成不用瞄准镜,仅用手指概略瞄准,用最后三发炮弹,准确摧毁对岸三个机枪火力点,吓得敌军魂飞魄散,放弃阵地,有力地掩护了十七勇士强渡大渡河,并立下赫赫战功,毛主席亲自签发命令授予其“神炮手”光荣称号,可谓“三炮定乾坤”。

“神炮手”赵章成1956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博物馆中的“功臣”迫击炮。

重火力——沪造75毫米克虏伯山炮

对于机枪就是火力支柱的红军来说,火炮就太稀罕了,身管火炮更是可望不可及的“奢侈品”。其实,南昌起义时,起义部队曾拥有过包括75毫米山炮在内的100多门火炮,并组建了三个炮兵营,但在随后国民党发动的重兵围剿中,这些火炮损失殆尽。

红军使用过的75毫米克虏伯山炮。

此后历次反“围剿”战斗中,红军也缴获过不少火炮,光山炮野炮就有20多门。长征开始后,湘江战役中央红军伤亡很大,为了加快行军速度,突破封锁,仅留下山炮野炮各一门,将其余所有山炮野炮全部丢入湘江。

四渡赤水时期,一门野炮又因为难以随部队机动,在打光炮弹后被埋进土里。另外的一门山炮则被带到四川,可惜在攀爬夹金山时实在无法携带,只得扔在雪山下。长征的几路红军,就只有红二、六军团把一门75毫米山炮带到陕北。

1935年在向湖北转移过程中,红二、六军团在湖南陈家河、桃子溪战斗中缴获敌58师2门沪造克虏伯75毫米山炮。忠堡战斗中,敌41师认为红军没火炮,凭借石头碉堡负隅顽抗。红二、六军团连发数炮,敲掉该师指挥部,炸死师参谋长,击伤师长张振汉。敌军阵脚大乱,被红军一举吃掉2000多人。

1935年8月,板栗园战斗中,红二、六军团再次伏击敌85师,在红军山炮的轰击下,敌人再次溃不成军。见识到山炮的厉害,贺龙、萧克下令,无论多困难,一定要带着它。长征开始后,红二、六军团的战士把剩下的一门完好山炮拆成四个部分,马驮人扛,跟随部队行军。乌江战役中,它大发神威,几发炮弹就摧毁敌军碉堡,吓得敌军转身就逃。随后的攻坚战,每到关键时刻,这门山炮就大发神威。

红二、六军团扛着山炮翻过雪山。

甘孜会师。

这门75毫米山炮就这样被带到了陕北,新中国建立后,它被珍藏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将士能用一双“铁脚板”踏破两万五千里荆棘征途,能用梭镖大刀、膛线都快磨平的“万国牌”武器,打败来势汹汹、尾追堵截的强大敌军,靠的正是对党无比忠诚的赤胆忠心;靠的正是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必胜信念;靠的正是敢教日月换新天、推翻吃人旧社会的执着追求。

80年后,再度回首,在那段硝烟弥漫的峥嵘岁月里,红军将士不屈的呐喊仍在耳边回荡。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长征中,红军使用的武器,远远不止这“十八般”,但无论是自造还是缴获,土枪还是洋炮,每件武器上及其背后故事中所蕴含凝聚的长征精神,才值得我们永远追寻、传承和纪念。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