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张报纸,让毛泽东找到红军重生圣地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作者:王天丹责任编辑:杜汶纹
2017-07-03 15:50

毛泽东收到刘志丹的亲笔信,兴奋地向大家宣布即将到陕北的消息。图片采自何溶编文、沈尧伊绘《毛主席在长征途中》一书

◎刘志丹、习仲勋创立的陕甘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时期硕果仅存的根据地。

◎毛泽东说:“没有陕北那就不得下地”,“我说陕北是两点,一个是落脚点,一个是出发点。”

国民党的报纸让毛泽东发现了陕北根据地

1934年10月10日,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中央率中央红军8.6万人,从江西瑞金一带集结出发,开始了漫漫长征,一路跋山涉水,于次年6月,在四川懋功(今小金县)和红四方面军会师。

为了寻找长征的落脚点,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多次制定开辟新根据地的计划,但都因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而未果。同红四方面军会师后,中央决定创建川陕甘根据地,但作为红四方面军领导人的张国焘反对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的决定,个人野心膨胀,企图另立中央。中央和毛泽东为脱离险境,连夜率中央红军红一、三军团单独北上。9月11日晚,红一、三军团到达甘肃省迭部县俄界村(今高吉村)。次日,在此地举行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决定坚持北上方针,可以首先在与苏联接近的地方创造一个根据地,再向东发展。尽管如此,俄界会议对红军长征的落脚点仍无定论。

俄界会议后,中央率红一、三军团继续北上,攻克甘南天险腊子口、翻越岷山,到达甘肃省岷县哈达铺镇(今属宕昌县)。在毛泽东思考“下一步红军往哪里走”的问题时,红一军团侦察连连长梁兴初和指导员曹德连化装先行进入哈达铺镇,搜集了大量近期的《大公报》,红一军团第一师参谋长耿飚也搜集到一张贴在墙上的《大公报》。这些报纸,让毛泽东有了答案。

7月23日《大公报》报道:

山西军阀阎锡山于七月二十二日在绥靖公署省府纪念周报告上说:“陕北匪共甚为猖獗,全陕北二十三县几无一县不赤化,完全赤化者有八县,半赤化者十余县,现在共党力量已有不用武力即有扩大区域威势。”“全陕北赤化人民七十余万,编为赤卫队者二十余万,赤军者二万。”

8月1日《大公报》报道:

八十四师师长高桂滋则说:“盘踞陕北省为红军二十六军,其确实人数究有若干,现无从统计,但知其枪有万余。匪军军长刘志丹辖三师,为匪主力部队,其下尚有十四个游击队。此外各种小组及赤卫队等则甚多。匪军现完全占领者有五县城,为延川、延长、保安、安塞、安定等。靖边一度陷落,顷已收复。本人自去岁开到陕北接防担任剿匪后,与匪大小战不下百余次。其后因扰乱绥远之杨小猴匪部窜至陕境,本人抽兵前往堵剿,同时冯钦哉部又调至陕南震慑,以防范徐海东匪部,官兵之力量薄弱,匪军之防地乃愈扩大。当时曾被占有十县之地,防线延长,交通不便,如是剿匪更为不易。现在陕北状况,正与民国二十年之江西情形相仿佛。”

毛泽东由此知道在陕北还有一块几乎与江西中央苏区面积一样大的根据地。毛泽东眼睛一亮,明确了红军长征的目的地——陕北苏区!

9月21日,在哈达铺镇关帝庙召开了团以上干部大会,会上宣布红一、三军团和中央纵队整编为陕甘支队,由彭德怀任司令员,毛泽东任政治委员,支队下辖三个纵队,分别由一军团、三军团和中央纵队改编。陕甘支队全军约七千余人,作战部队约六千人,大部分是政治坚定、作战勇敢的红军干部。9月27日,陕甘支队到达甘肃省通渭县榜罗镇。次日,在此举行了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上决定放弃俄界会议确定的行动方针,率陕甘支队迅速北上,同西北红军和红二十五军会合。会议正式决定把长征的落脚点放在陕北,“在陕北保卫和扩大苏区”。

10月10日,陕甘支队翻过六盘山,抵达甘肃省镇原县三岔镇,刘志丹派来寻找中央红军的代表在这里与陕甘支队相遇。毛泽东看到刘志丹的亲笔信,心情无比振奋,他当即登上山坡,挥舞着手中的信,向大家宣布就要到达陕北根据地的消息。

10月19日,毛泽东率部队进驻陕西省延安市吴起镇。10月22日,中央政治局在此召开会议,毛泽东在会上宣布:陕甘支队自俄界出发已走了两千多里,到达这一地区的任务已经完成。敌人对于我们的追击堵截不得不告一段落。我们的任务是保卫扩大陕北苏区,以陕北苏区领导全国革命。至此,行程两万五千里,纵横十一省的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