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80年来外国学者笔下的红军长征

来源:北京日报作者:姜廷玉 卢毅责任编辑:杜汶纹
2016-11-28 14:55

■索尔兹伯里:“长征实际上成了中国革命的熔炉”,并将历史上的红军长征同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长征”有机地结合起来

美国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1972年向周恩来请求,批准自己来华重走长征路,并采访健在的长征干部,把这部历史写出来。1983年,中国政府正式批准了索尔兹伯里的请求,他“长征路上写长征”的计划终于得以实施。通过实地调查和访问,索尔兹伯里获得了大量珍贵的长征史料。1985年,他撰写并出版了长达30万字的著作《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称赞长征“是考验中国红军男女战士的意志、勇敢和力量的伟大史诗”。 “长征实际上成了中国革命的熔炉”,“长征中,没有任何革命领导人投敌,长征的每一步都使他们变得更为坚强”。这本书汇集了不少有关长征的历史背景材料,并运用叙述个人轶事和见闻的写作形式,对中国老一辈革命家和红军将领作了别开生面的描绘与评述,生动而详尽地再现了史诗般的长征历程。此外,他还把历史上的红军长征同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长征”有机地结合起来。

■冈本隆三、迈斯纳等:全面阐述长征胜利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认为长征促使中国共产主义运动获得成功

冈本隆三认为:“中国革命经过了长征的严峻考验,造就出中国革命的栋梁之材。”威廉·莫尔伍德也说:“长征塑造了一代新人,这代新人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内,就推翻了两千年来停滞不前的伦理体系和政治制度。”美国学者莫里斯·迈斯纳进而指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中,长征是具有巨大政治意义和心理影响的一件大事。从政治上看,正是在长征中,毛泽东重新获得党和军队的领导权,把革命队伍带到了一个相对安全的地区,他们在那里可以实现其抗日誓言,从而激起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以达到爱国和革命的双重目的。另一方面,长征的心理影响也是无形的。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上,再没有哪一件事像红军长征及长征中的传奇事迹那样,能给予人们以极为重要的希望和信心,同时,长征的幸存者意识到那么多战友已经牺牲而自己还留在人世,这就使他们所肩负的革命使命具有神圣的性质,并产生勇于牺牲的献身精神。正是这种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和勇于牺牲的献身精神,促使中国共产主义运动获得成功。

■本杰明·杨:深化对长征的理论研究,用“革命理想主义”和“政治现实主义”来解释长征途中共产党“在地域和战略上的关键性转变”

1990年出版的美国学者本杰明·杨的《从革命到政治:长征中的中国共产党》一书,深化了对长征的理论研究,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该书有几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利用了许多前人不知的文档资料,澄清了不少政治和军事上的模糊问题,并纠正了若干错误;二是重在阐述中共内部权力关系的变化和策略方面的转变,减少了过去著作中常见的描述性语言。最值得一提的是,他把“长征”作为一个系统加以研究,试图建立一个研究模式——用“革命理想主义”和“政治现实主义”来解释长征途中共产党“在地域和战略上的关键性转变”。本杰明·杨指出:“从中共领导层总的发展方向来看,30年代中期是从革命理想主义转向政治现实主义的时期”,或者说,是“中国共产主义政治化的时期”。

■结语

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国外学者对中国红军长征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他们以旁观者的身份研究红军长征,有助于拓展研究视野,全面反映和评价长征的意义和影响。但是,长征史毕竟是中国工农红军自己的历史,国外学者在研究上难免会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他们往往不能完全占有相关的原始资料,有的甚至只能依赖口述材料,容易背离历史事实。此外,持不同政见和价值观的国外学者在研究中国红军长征、研究中国共产党史时,不可能不打上自身的烙印,因此在这些著作中不时出现一些常识性的错误甚至歪曲历史的描述,但毕竟他们向国外的读者介绍了红军长征的情况,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在世界上的影响。

(作者分别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研究员、中央党校党史部教授)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