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尔兹伯里的“长征”你未必全知道

来源:新华社作者:袁悦 李畅翔责任编辑:于美玉
2016-10-25 11:16

1936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走进陕北,写出了传世名作《红星照耀中国》。受限于当时的环境,斯诺并没有机会亲走长征路。他预测说,“总有一天会有人写出一部关于这一惊心动魄的远征的全部史诗”。49年以后,《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问世,该书作者、美国著名作家、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以70多岁高龄重走长征路,完成了斯诺的心愿。

谈到父亲的著作,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的儿子斯蒂芬·索尔兹伯里评价道:“30年后,这本书仍有再版,人们读起来仍然津津乐道。这是一部会永远流传下去的故事。”

去中国写长征成为执念

在接受采访时,斯蒂芬告诉新华社记者,父亲对中国的兴趣从孩提时代就已经开始。他说,父亲出生在美国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当时城里有一家中国人开的杂货店,他就特别喜欢。大学毕业后,他立志要当一名记者,去报道中国发生的一切。

斯蒂芬说,父亲出生在1908年,在他成长过程中,世界上发生了俄国十月革命以及两次世界大战。他回忆道:“那个年代,作为一名记者,又对战争感兴趣,就一定会对苏联、对共产主义和革命产生兴趣,这就是当时那个时代背景造成的吧。”

哈里森·索尔兹伯里曾供职于国际合众社和《纽约时报》,并曾常驻莫斯科。他的报道基本上都围绕共产主义展开。他崇敬斯诺,《红星照耀中国》更是激起了他对中国的无限好奇。

斯诺一直想写一部全面反映红军长征的作品,却始终没有机会。在和斯诺的交往中,这样的想法也深深扎进了索尔兹伯里的心中,成了他的一个执念。

“我父亲是那种一旦有了想法就不会放弃的人,于是他开始给自己能接触到的每一位中国官员写信,说他想要去中国,希望重走长征路,”斯蒂芬说。

经过反复申请,1983年秋,索尔兹伯里终于得到了中国官方的批准。当年3月,75岁的索尔兹伯里携70岁的妻子夏洛特飞往北京,开始研究和收集资料的工作。

历经坎坷重走长征路

1984年4月到6月,索尔兹伯里夫妇在一些中方人士的陪同下开始了长征之旅。他们几乎完全沿着第一方面军的长征路线行进,其间主要是步行、乘吉普车和小型客车,甚至还有骑驴和骑马。当时,年逾古稀的索尔兹伯里夫妇身体并不是很好,他们的旅程也颇让家人担忧。

斯蒂芬说:“我父亲当时心脏不好,戴着一个起搏器。沿途吃了不少苦,比如缺氧、过度疲劳、脱水等,他又那么大年纪,对身体影响还是很大的。”

在探访途中,索尔兹伯里曾心脏病复发。当时他们正在前往金沙江途中的一条将近20公里的崎岖山路上,人们赶紧用飞机送他去成都抢救,才算化险为夷。

在那个年代,中国的许多地方还非常不发达,索尔兹伯里所经之处多为偏僻的地区,他也是那些地方很久以来第一位踏足的外国人士。他一路对许多长征亲历者进行了采访,并就一些细节问题咨询了中国多位历史学家以及档案工作者。

“我继母当时非常不愿意我父亲去走长征路,但在旅途结束之后,她却说,这是她一生不可多得的一次旅程,”斯蒂芬说。

“旅程结束后,我父亲的心中已经有了一个故事,其中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有英雄主义,也充满了斗争。这段征程中人性的一面,都展现在了书的字里行间,”斯蒂芬说。“这部书给我父亲一生想要了解、报道中国的心愿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长征是一部史诗。这不仅是因为淳朴的战士及其指挥员们所体现的英雄主义精神,还因为长征实际上成了中国革命的熔炉,”索尔兹伯里在书中写道。“这在1934年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今天仍然如此。只有亲身走过这段路程的人才能以现实主义的方式描绘出长征中的战斗和艰难困苦——特别是过雪山和草地。”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