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兵心中英雄是爷爷:被弹片崩得血肉模糊,自己拿镊子清理

来源:中国军网微信公众号作者:蔡婉芃责任编辑:岳修宇
2018-05-26 16:01

那是第一次,我没有控制住自己,在人前落泪。

当时敬老院老奶奶拉着我的手,轻声问与她同岁的我的爷爷是否安好,一瞬间千愁万绪混杂着苦痛心酸一股脑儿全都涌上心尖,鼻头一阵酸涩,我顿时泪如泉涌。

那天是爷爷离开我的第139天。

作者个人照片

爷爷在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京沪杭战役、福厦战役等战役中立过三等功两次、二等功三次,于1951年出席二十八军第四届英模大会并当选模范工作者。

作为一名战地军医,救死扶伤是他的使命,在他眼里,战士的性命高于一切。行军环境艰苦,风餐露宿,经常饥一顿饱一顿,草根树皮都是拿来填饱肚子的食物。在这种情况下,爷爷身患严重的胃溃疡,一度到了胃穿孔的地步,但他依旧忍着剧痛滴水未进在前线奔波抢救。

福厦战役时,战斗情况惨烈,爷爷为救治伤员三天三夜没合眼,最后身体不堪重负倒在战壕里,后被战士背回后方基地。爷爷昏迷了整整三小时,睁开眼的瞬间,他顾不得身边战友的劝阻,翻起身又立马奔赴前线。

照顾病人不是一件易事,爷爷有着极度的耐心和细心,他总是一边治疗一边开导。有时医疗药品缺乏,战士无法忍受疼痛,他索性撸起衣袖伸出自己的胳膊让伤员咬住。小时候当我看到他胳膊上一个个成圈的疤痕时,他总会笑着跟我说,这叫“革命的勋章”。

二十岁出头的爷爷胸前挂满军功章。

爷爷转业回家后成为一名医生,不论盛夏还是严冬,不管深夜还是仲午,一个电话,他就能背上小医药箱骑着自行车立刻赶往。他好像从未真正“离休”过,即使离开岗位,也一直外出为患者诊治。直至花甲之年,体力渐渐不支,爷爷才慢慢停下“外诊”的脚步。

但“话诊”的方式却日复一日从未停歇。每当乡里乡亲打电话询问时,他都仔仔细细地在电话里叮嘱半天,过段日子还不忘给乡亲们打电话嘘寒问暖。在他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责任感和使命感一点一滴地在我幼小的心中积聚。

爷爷十六七岁就投身革命,于1948年正式入党。他一生都保持对党的忠诚和信任。在爷爷身患重病之时,单位党组织了解到情况,特地赶过来询问有无困难,想争取帮助解决。意识有些模糊的爷爷知晓后吃力地摆着手表示:“一定按时上交党费,不能给党组织添麻烦!”

爷爷不惧万难,信念坚定。在漫漫行军途中,初入伍的他不幸感染疟疾,高烧至40度,极度疲倦的时候依旧一步一步紧紧跟在队伍中。那时药品缺乏,爷爷高烧迟迟不退,接连几天几夜的行军,年轻的他也已几度接近昏迷。他从不喊苦喊累,不要求休息不要求诊治,他总跟战友们说,“没事,就是有点困想睡觉。”爷爷还叮嘱后面的战友:“如果我不小心‘睡着’了,记得把我喊醒,我继续跟着大家走。”

京沪杭战役中,有一次,敌方的飞机朝着独行的爷爷轰鸣而来并投下一枚炸弹。庆幸的是爆炸点和他中间有一块一米多高的石块,爷爷身无大碍,只是身上的皮肉被炸弹的碎片崩得血肉模糊。他自己拿着镊子一点点清理,顾不上包扎,就穿着血迹斑斑的军装赶上大部队继续前进。

儿时,爷爷会抓着我的小手轻轻地抚摸胸膛上留下的疤痕,低声告诉我,“孩子,多少烈士为革命流血牺牲,我这些伤痕就是印记,时刻提醒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生活!”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