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英雄机长”刘传健告诉你:军转干部是什么样的人!

来源:老兵e家微信公众号作者:胡晓宇 黄博 李飞龙责任编辑:董玥
2018-05-24 12:02

今天,当我们讲述“英雄机长”刘传健的军旅人生前,先一起重温3月29日,国防部例行记者会发布短片《老兵》中的两句话——

“他们来自人民,服务人民,回归人民,回报人民!”

“脱下军装,他们依然是最可爱的人!”

“最可爱的人”,是人民给予的桂冠,不是他们的自封。

对于军转干部而言——

他们最珍惜的是荣誉,质疑什么,请不要质疑他们军旅的荣光!

他们最自豪的是忠诚,当年的冲锋也好,后来的转身也罢,是忠诚让他们无怨无悔!是忠诚让他们“若有战,召必回”!

他们最热爱的是人民,危急关头一次次挺身而出,是因为“人民子弟兵”的称谓已融入血脉、成为本能!

他们最大的纠结在转身时,把军装穿成皮肤,脱下军装的滋味,只有穿过军装的人才懂!

他们最大的挑战在转身后,越是职业的军人,再出发越是不易,越需要更多的付出更多的努力!

他们最大的感恩是被理解,浴血疆场不言功,一家不圆不言苦,一句理解,力量无穷!

前几天火遍全网的“英雄机长”刘传健,就是一名军转干部。他驾机备降成都机场后不久,接受了《解放军报》特约记者的专访。

相信读罢这篇文章你会理解,“史诗级壮举”为什么不是偶然。

(邵薇)

“英雄机长”的沉着从哪里来

——专访四川航空公司机长、原空军第二飞行学院飞行员刘传健

■黄 博 李飞龙 本报特约记者 胡晓宇

谁是刘传健?他来自哪里?他有怎样的“超能力”?

5月14日,自四川航空公司机长刘传健驾驶风挡玻璃破裂脱落的民航班机备降成都双流机场起,网友们在铺天盖地点赞这位“英雄机长”的同时,也急切地追问。

“我穿的就是这个颜色的军装!”

5月16日傍晚,当记者费尽周折在四川航空大厦与刘传健紧紧握手时,这位46岁、军龄15年的原空军飞行员,看着记者的天蓝色军装兴奋地跟同事说:“这是我的娘家人!”

“空中浩劫”34分钟

“控制住飞机状态!飞出山!飞回成都!”

“报告!3U8633航班偏航!”

“发现7700机械代码故障警告!”

5月14日7时许,西部战区空军作战指挥控制中心电子显示屏上,一条特殊航迹牵动了战勤人员的心,应急处置机制立即启动。而在万米高空的这架空客A319航班,正在经历一场“空中浩劫”——

驾驶舱右座前风挡玻璃破裂,自动驾驶功能失灵,仪表台受损严重,与地面塔台失去联络!副驾驶员徐瑞辰半个身子被吸出驾驶舱,强大的气流以每小时800公里的速度抽打着机长刘传健的脸,零下40摄氏度的气温瞬间凝固了整个驾驶舱……

“跟平常一样,没什么特别。”回想执飞“重庆—拉萨”航班的那个凌晨,刘传健语调轻松。

3时50分,美丽的山城仍在沉睡,刘传健已洗漱完毕、穿戴整齐,赶往江北机场。他抵达准备室时,时针刚指向4时20分。

“体检良好,天气OK,飞机正常,油量充足,是个飞行的好日子!”4时40分,机组一行有说有笑进场。6时26分,刘传健驾机呼啸着跃上碧空。

40余分钟后,飞机进入被称作“空中禁区”的青藏高原上空。这条航路气候多变、空气稀薄,对飞行员素质要求很高。

“嘣!”进入高原不久,一声闷响后,驾驶舱右座前风挡玻璃突然出现裂纹,刘传健心里“咯噔”一下,赶紧伸手去检查,“割手!内层玻璃裂了!”

“准备下降高度,备降成都。”刘传健迅速向管制台报告,同时示意副驾驶发出遇险信号。

“砰!”话音未落,一声巨响,这块玻璃突然破裂被吸出窗外,飞机开始剧烈抖动。

“我下意识地闭了下眼睛,睁开时副驾驶半个身子已挂在舱外。我试图把他拉回来,但发现自己无能为力。强大的气流让我根本无法戴上氧气面罩……”刘传健平静地回忆着那个瞬间:耳朵里没有声音,感觉不到缺氧和寒冷,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控制住飞机状态!飞出山!飞回成都!

飞行学员时期的刘传健

减速,下降高度……他费力地操纵着飞机。他在空军当飞行学员时的初教机教员、现空军一级飞行员刘牧的叮嘱多年植根心田:“状态就是生命!”

“很纠结!想尽快下降高度,又担心速度大飞机承受的冲击力太大,机组和乘客安全无法保证。”身着短袖衬衣的刘传健紧握操纵杆,在缺氧、酷寒、座舱释压的极端条件下,操纵飞机艰难下降……

类似情况在民航史上只发生过一次。1990年6月10日,英国航空公司一架航班左侧前风挡玻璃脱落迫降成功。这次刘传健所驾飞机出现意外时,高度几乎是英航的两倍。

几分钟后,飞机逐渐平稳,刘传健在第二机长梁鹏配合下戴好氧气面罩,凭借多年的飞行经验,参考有限的飞行数据信息,手动返航备降。

“当学员时,教员会将飞机设置到非正常状态,命令我们立刻改出。”采访中,刘传健讲起在部队经历的应急处置训练:模拟“座舱盖爆破”;将仪表蒙住,靠地标、罗盘领航飞行……

“看到跑道心里就有底了。”7时42分,他驾机成功备降。旅客无一人受伤,全机组安全。这场历时34分钟的手动备降过程,成为中国民航史上一次“史诗级壮举”。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