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我军曾于1955—1965年和1988年至今两次实行军衔制。由于所处历史时期不同,国情、军情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因此这两次军衔制的一些具体内容必然有所不同。在新军衔制实行30周年之际,让我们回顾一下这两次军衔制都有哪些不同。
一、军官军衔等级设置不同
军官军衔等级设置,是军衔制的核心内容。各国军衔制度的不同,首先就在于军衔设置的不同。我军两次军衔制的军官衔级有所不同,这也是最显而易见的。
1955年军官军衔设4等14级:
元帅: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将官:大将、上将、中将、少将;
校官:大校、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大尉、上尉、中尉、少尉。
1955年军官军衔肩章
军衔等级的设置,取决于各国军队的编制规模和历史传统等因素。1955年军衔制设置的军官衔级较多,规格也很高,这一方面是因为当时我军规模大、编制层次多,另一方面取决于我军的历史条件。这次授衔是在大规模战争结束后不久(原计划1952年实行军衔制,后因朝鲜战争等原因延迟到1955年),对开国元勋授予高衔,是国家给予的总结性的褒奖,同时也是众望所归。1955年首次授衔共授予少将以上军衔1050人,其中上将以上(上将、大将、元帅)75人。
1955年9月27日,开国元勋们参加中南海元帅、将官授衔授勋典礼。
1988年军官军衔设3等11级:
将官:一级上将、上将、中将、少将;
校官:大校、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上尉、中尉、少尉。
1988年军官军衔肩章
相比之下,1988年军衔制军官等级设置较为简化,规格也相对降低,不设大元帅、元帅、大将和大尉等衔,以一级上将封顶,1988年首次授衔共授予少将以上军衔1451人,其中上将17人。这是因为我军现在处于和平时期,军队担负的任务、所负的责任与战争时期不同,我军编制级别也有所简化,撤消了兵团级和团以上的“准级”(1955年军衔制时期,我军兵团、军、师、团均分正、副、准三级),从大军区正职到正排职由过去的18级减为13级。并且,绝大多数现役军官未经过战争考验,因而军衔设置不宜过高。平时最高军衔为上将。同时,考虑到军委主要领导需要授衔时,应与军委或总部其他领导有所区别,因此在上将之上设了一级上将衔。
1988年9月14日,中央军委在中南海怀仁堂隆重举行授予上将军衔仪式。
如果说1955年军衔制是属于以苏联为代表的“东方型”军衔,那么1988年军衔制的3等11级体系则更接近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型”军衔。不同的是美英等国设有准将一级,而我军在少将和上校之间是大校。这主要是由于我军师职干部数量多,如大多数授少将,将官人数就太多,如大多数授上校,则又偏低。设大校衔主要是使师职干部与团职干部在衔级上有所区别,又不致于过多的增加将官数量。1988年我军授予将官衔的数量(1451人)和其占军官总数的比例(0.24%)与外军相比,我军当时将官数量少于苏联(5000人)、多于美国(1129人);而我军将官比例较低,如苏联是0.6%,美国是0.4%,日本是0.88%。
这两次军衔制有一点相似,即两个最高军衔都设而未授:1955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1988年的一级上将。1988年军衔制实行后,经过几年的实践,于1994年又对军衔等级设置作了调整。1994年5月12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的决定》,取消了一级上将军衔。因为1988年军衔制从1988年首批授衔以来,一级上将军衔一直空缺。根据我军军官队伍的实际和目前处于和平时期的情况,军衔等级不宜太高,故取消了一级上将军衔,以上将为最高军衔等级。这样,军官军衔改为3等10级。
1994年5月14日《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