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硝烟四起,这次是为了和平
“起爆!”1992年4月的某天,一支穿着防爆服,手持探雷器的队伍,踏入了中越边境云南段的雷区。随着扫雷总指挥一声令下,起爆手准确按下引爆电钮。顿时,千里边防线上硝烟滚滚,在隆隆的爆炸声中,中越边境第一场规模空前的和平扫雷行动开启了。
从1979年到1989年的10年里,中越边境线附近形成了地雷与炮弹、炸弹、手榴弹等各种爆炸物交织在一起的高密度雷区。据统计,1445公里的边境线上布设各种地雷达230余万枚,其他类型爆炸物48余万枚,“生死”雷区560余片,涉及国土面积达320余平方公里。部分雷区的布雷密度堪称世界雷场之最。
1991年11月,越共中央总书记和部长会议主席率团访华,中越关系实现正常化。硝烟虽已散尽,但战争遗留下来的地雷却难以扫除。雷区的存在,使口岸无法通商、耕地难以播种、矿藏难以开采、部队巡逻受阻、边民来往艰难。这不仅严重阻碍了边境贸易的发展,也直接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影响边民的正常生产生活。据统计,仅云南文山地区边境一线,就有15个乡镇,142个自然村被地雷覆盖,触雷伤亡人数达4000多人。
中越边境第一次大排雷直到1994年结束,840万平方米土地恢复使用,数十个边境口岸和边贸互市点开启,极大地促进了边境地区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
时隔3年,中越边境第二次大排雷在1997年底拉开了序幕。第二次大排雷多在山高坡陡、地形复杂的地区作业,后勤给养异常困难。官兵们以深山为营、密林为帐,艰苦奋战千里雷区。直至1999年8月12日,举世瞩目的中越边境广西段第二次大排雷最后一个雷场在靖西县庭毫山地区被官兵全部扫除。2000多名英勇的扫雷官兵创造了世界扫雷史上扫雷成本最低、速度最快、伤亡人数最少等多项纪录。
2002年初,中越边境广西段勘界立碑工作正式启动。为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扫雷官兵们用了7年的时间,开辟了数条无雷“绿色通道”通向界碑点,当年的地雷阵变成了贸易通途。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广西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与东盟全方位合作,云南融入“一带一路”构筑西南“开放高地”。为了更好地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需要,推动边疆的经济、社会发展,永久解除边境雷患,中越边境第三次大排雷也在稳步推进。
今年11月10日,广西扫雷队展开实爆、实排训练,官兵们身着厚重的防爆服沿陡峭的山路走向雷场,他们搜排的前方是坡度将近90度的悬崖。未来一年的时间里,扫雷勇士们将彻底啃下中越边境雷场这块“硬骨头”,以实际行动为百姓创造安定的生活。
扫雷官兵在界碑附近进行扫雷作业。黄巧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