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面孔,那些故事,都是一种精神的生动注脚
走进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历史展览馆,格外引人注目的是一幅习主席与部队官兵和科技人员亲切交流的照片。
2013年2月2日,习主席来到大漠深处,亲切看望常年驻守在这里的部队官兵
那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2013年2月2日,习主席来到大漠深处,亲切看望常年驻守在这里的部队官兵和科技人员,赞誉这里是“承载中华民族光荣梦想的土地”,勉励广大科技人员发扬“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和“东风精神”,以民族复兴为己任,追求卓越,扎根大漠,报效祖国和人民。
领袖的厚褒重奖,让人热血沸腾,让人豪情万丈,让人永难忘怀!这既是对航天事业辉煌成就的充分肯定,也是对流淌在航天人血脉中的“精神基因”的高度赞许。
近日,我又一次深度采访亲历航天重大任务和重要事件的老专家、老党员,采集那些附着在一段段往事、一件件文物、一处处遗存甚至一张张老照片上的革命传统和动人故事。
“死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说的是孙继先将军的故事。
1958年,曾在长征途中指挥“十七勇士”强渡大渡河的孙继先将军,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兵团将士,千里挺进西北大漠,开始创建我国第一个综合导弹试验靶场。
靶场创建之初,生存条件极为恶劣。一次,孙继先指着青山头上的一丛绿荫问道:“这里为什么是绿的?”同行的人告诉他,因为祁连山融化的雪水从较深的地层流经这里渗了出来,所以这孤零零的小山头才披上了绿装。沉思良久,孙继先说:“这叫我想起在南京军事学院时,刘伯承元帅提出的口号——‘干在石头城,埋在紫金山’。我今天也提一个口号——‘死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从那以后,这个口号便深深融进航天人的心里。
如今,孙继先将军早已故去。但每每从将军的墓碑前走过,人们依然能够感受到老一辈航天人那种忠贞不渝和热血担当。有人说,航天事业“千人一杆枪,万人一发弹”。这句话极有分量,又极其准确!一项事业的成功,需要一大批人去为之奋斗和奉献,有时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眼前的石碑上,那个年轻的烈士王来,就是其中的一个。
基地组建初期,用于导弹测试的信号发生器
1965年10月,在一次导弹发射合练中,特种燃料不慎起火。危急关头,年仅24岁的王来奋不顾身扑了上去,结果全身着火。为了保护战友和装备,他掉头向远处跑去,最后壮烈牺牲。在他身后,戈壁滩的沙砾上,留下了人生中最后的38个焦黑的脚印。
那年清明节,我遇到了守护陵园8年多的王万明老人,他擦着眼泪说,这里安葬的烈士,平均年龄不足27岁!但他们选择了航天,选择了沙漠,选择了奉献,选择了牺牲,同时也选择了光荣。
生命有限,精神无价。那些已经走进历史、化作永恒的面孔,熔铸成峥嵘岁月的力量,时时激励航天人在问天路上不畏险阻、慨然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