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斯工于巧言令色,入秦后先谋取了国相吕不韦的舍人的位置,很快受到吕不韦赏识,保举他进宫为郎,得到了接近秦王进说的机会。他给秦王纵论天下情势,陈说利害得失,建议秦王抓住千载难逢的好时机吞并六国,受到秦王的深度认可,任命他为长史。随后,他又献离间计屡屡奏效,被任命为客卿。然而,正当他一步步实现荣华富贵梦想时,却险些遭到驱逐。
韩国人郑国“修渠疲秦”间谍案败露后,秦国王室认为,各诸侯国来秦的士人大多是进行间谍活动的,一律驱逐出境,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这是李斯遇到的第一次人生危机,一旦被驱逐,他刚刚开始的美好前程就要被断送,他摆脱“卑贱之位、穷困之地”享受荣华富贵的梦想也将要破灭,私欲盈怀的李斯绝不甘心就此终止刚刚开始的仕途。情势危急,他抗言陈辞,放手一搏,写下了足以招来忤逆之罪的《谏逐客书》。但秦嬴政毕竟是秦嬴政,能襟怀天下,也能容得下诤言规劝。这篇史论结合、情理交融、辞采华美、纵横捭阖、雄辩滔滔的奏疏,深深触动了秦王。他不计说辞尖刻直言犯上,承认逐客之错,随即取消《逐客令》追回李斯。李斯不计后果、豁出身家性命的放手一搏,是在个人前途命运受到威胁时的自我赎救,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不甘处低处下、渴求荣华富贵而不惜身家性命的强烈欲望。《谏逐客书》不仅使李斯成功保全了自己,客观上也收到了为秦国保留了各类人才、为后世留下千古名篇的效果。
上《谏逐客书》后,李斯官复原职,后擢升为廷尉。李斯入秦二十多年里,为秦国内政外交、政治军事、国计民生呕心沥血、尽忠竭力,最终帮助秦国吞并天下,做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但是,他的人生追求并没有改变,一个“私”字贯穿在他当政为官的全过程。
李斯之“私”在通武侯王贲临终前对秦始皇的坦诉中可见一斑。王贲临终对秦始皇进言四件庙堂铺排的大事:一是若有战事,毋以王离(王贲之子)为将;二是太尉之职,陇西侯李信可用;三是始皇太过劳累,要早立储君;他聚集最后的力量对秦始皇坦诉第四件事:“老臣多年体察,丞相李斯,斡旋之心太重,一己之心太过,陛下体魄堪忧,该当妥善处置朝局了。君王暮政,内忧大于外患。”王贲何许人也,在秦国重臣中他最不事周旋,与任何人都没有私交私谊,与任何人都是公事公办,凡有大略商会,绝不与包括秦始皇在内的任何人通融。这位耿介之臣在吞并六国中创出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奇迹,五万军马水战灭魏,两万飞骑旬日连下楚国十城,五万飞骑千里奔波灭燕灭代,二十万大军威迫齐国不战而降,十万军十万民三年大开天下驰道。就是这位战功卓著的耿介之臣,深知儿子王离“心志无根,率军必败”,在临终前叮嘱秦始皇“幸勿以老臣父子为念,错用此子误国误军”,可见王贲之坚毅笃实、坦荡无私、忠昭日月。正是这样一位重臣看清了李斯 “斡旋之心太重,一己之心太过”的本质,在弥留之际给秦始皇指出“内忧大于外患”的潜在危机,说出了深不可测的疑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