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弹一星”到航天大国:中国凭什么这么牛

来源:第一军情责任编辑:杨红
2016-11-19 16:46

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

“两弹一星”焕发民族精神,飞天之路印证中国道路

从进军“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印下了中国尖端科技事业所经历的坎坷与辉煌,载录着一个民族在历史大跨越中的自强、自信与自豪。

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前赴后继,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铸就了民族精神的丰碑。

如果说爱国、奉献是“两弹一星”的事业源泉,那么正是这种力量托起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

当年从英国爱丁堡大学归国的程开甲在天山深处默默无闻地奉献了近20年。几十年后,这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说:“如果我不回来,绝不可能像现在这么幸福,因为我现在所有的一切都和祖国紧紧地联系着。”

在核武器研究所工作20多年,王淦昌隐姓埋名了17年。直到那段历史的解密,人们才恍然发现,那个化名“王京”的人原来是位著名的核物理学家。

在惊雷乍起的荒漠,在神舟冲天的戈壁,至今还隐藏着许许多多不为人知的人生故事。仅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烈士陵园,就长眠着500多名年轻的生命,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24岁。

相对于研制“两弹一星”的艰难困苦,或许,今天航天人的奉献更在于舍弃:舍弃现代生活方式的多元而选择单一,舍弃功成名就的机会而选择成为这项巨大工程的一颗小小螺丝钉。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所在地——航天桥,离中国的“硅谷”——北京中关村不过数公里,但科技人员的薪水却相差好几倍。

如果说自强、创新是“两弹一星”事业成功的根本基点,那么正是这个基点支撑起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

最困难的年代,却是实验室灯光最明亮的年代;最饥饿的年代,却是创业者歌声最嘹亮的年代。在奋战“两弹一星”的岁月里,创业者们自力更生,一切从零开始。

没有大型计算机,就用手摇式计算机;没有办公桌,就趴在水泥地上设计图纸。一把老虎钳,两把锉刀,几张铝皮和几张三合板,外加十几支蜡烛和几把手电筒,便开始了中国卫星、火箭雏形的设计与研制。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自强不息的科技工作者实现了从原子弹、氢弹到人造卫星技术的一次次突破。

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同样走的是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

从火箭研制的高标准到飞船设计的高起点,从独具特色的航天医学工程体系的建立到先进的航天测控网的形成……一系列新技术、新创造、新成果,无不是新一代航天人自主创新的智慧结晶。

如果说团结、协同是“两弹一星”事业鲜明的时代特征,那么正是这种特征生动地诠释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

“两弹一星”,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空前迸发。在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的攻关会战中,先后有26个部、委,20个省、市、自治区,包括900多家工厂、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参加,为原子弹的制造和试验研制出10万多种专用仪器、设备和原材料。

大力协作、万众一心的精神,同样体现在飞天征程上。

载人航天工程的每个系统,都有10个左右的分系统和更多的子系统,系统相互独立又互相联系,没有团结协作的意识,庞大的工程根本无法运转。据统计,工程直接参加单位110多个,涉及单位多达3000余家。

跨世纪工程凝聚着千百万人心血,齿轮咬合般的全国大协作汇聚成了强大的力量:西安的火箭发动机,天津的飞船太阳帆板,河南的电连接器……一声令下,前一天还在生产车间的元器件第二天已送至北京的总装车间……

或许,创造今天飞天辉煌的人们,本来就是作为一个整体而被历史所铭记。

伟大的事业孕育出伟大的精神。闪烁在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漫漫征途中的爱国、奉献、自强、创新、团结、协同精神,必将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闪耀出新的光芒。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