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弹一星”到航天大国:中国凭什么这么牛

来源:第一军情责任编辑:杨红
2016-11-19 16:46

资料图:“863”计划的4位倡议者(左起: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

一个伟大的梦想整整被尘封了20年!

当“两弹一星”的成功让所有中国人为之欢欣鼓舞的时候,中国的飞天梦也正在孕育之中。

然而,由于经济实力有限等种种原因,这个梦整整被尘封了20多年。

1986年3月,发展载人航天被列入了著名的“863”计划。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召开会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作为继“两弹一星”后我国尖端科技领域的又一重大工程,与当年白手起家不同的是,载人航天工程一开始就承继了无数前辈创业者留下的宝贵财富。

从第一枚探空火箭升空到第一艘载人飞船起飞,中国已研制了12种不同型号“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成功把70多颗国内外卫星送入太空。

“两弹一星”不仅带动和牵引中国的尖端科技,而且培养和造就了一支具有较高水平和优良作风的科技队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一任总设计师王永志、飞船系统第一任总设计师戚发轫……当年的毛头小伙儿,后来已成了载人航天工程的领军人物。

更为可喜的是,一大批年轻人迅速成长起来,担当起了时代赋予的重任。2003年10月,神舟五号开始载着杨利伟飞天圆梦的时候——在他的身后,有27岁的火箭故障检测系统指挥刘烽、29岁的航天员训练负责人陈欣、32岁的飞船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电测指挥刘秀莲、37岁的飞船系统副总设计师秦文波……在载人航天工程科技人员队伍中,35岁以下的年轻人已占到70%以上。载人航天的飞船系统,副主任设计师、副总指挥中40岁以下的年轻人占到80%以上。

1998年,在美丽的弱水河畔、当年“东方红“卫星升起的地方,建起了一座现代化的载人航天发射场。从1999年起,这座放飞“神舟”的港湾,见证了“神舟”飞向太空的每一次辉煌。

我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可靠性、安全性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我国飞船研制起步晚却出手不凡——飞船“三段一舱”的设计模式占据了高起点,并可用于未来的空间站对接。

我国的航天发射场和航天测控技术正日趋现代化。酒泉载人航天发射场、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综合了世界先进科学技术。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掌握和运用了世界先进的“中心遥控”模式。“远望”号航天测量船队,可同时在世界三大洋布阵测控……

从试验飞船到无人飞船,从“模拟人”到航天员上天,国外载人飞行前多达数十次无人试验,浓缩在“神舟”的短短5次飞行中。2013年10月,神舟五号一飞冲天,飞天梦想成真的中国航天人,开始把目光投向更远的下一步……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