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Mate 20到歼-20,看科技创新如何为强国兴军加持

来源:“钧正平工作室”微信公众号作者:李约铃责任编辑:马嘉隆
2018-11-16 10:21

3

历史总是惊人的巧合。同样是40年前的1978年,四川一名15岁初三学生中考离满分仅差1分,被破格批准参加高考,竟然顺利考上了西北工业大学空气动力学专业,从此开启了与飞机结缘的传奇一生。他就是歼-20战机的总设计师、中科院院士——杨伟。

刚刚结束的珠海航展上,歼-20战机以新涂装、新编队、新姿态惊艳亮相,复杂的机动动作让现场燃爆,跟华为Mate 20手机一样引发世界惊呼。

芯片是手机的“大脑”,发动机是战斗机的“心脏”。无论是其设计还是制造,都属于科技含量极高的核心技术,某些国家千方百计进行技术封锁、产品禁运和人才打压,自主研发之路举步维艰。

先进战机设计出来了,制造不出来;制造出来了,研制不出发动机,飞不上天……核心技术缺席的尴尬曾困扰我国几十年。

鲜为人知的歼-9是60年代设计的,具有鸭翼、大三角翼等多个突破性设计方案,接近世界四代机水平。由于配套的涡扇-6发动机历经20多年艰难曲折的研制,迟迟无法在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设计过高的性能指标超出了当时工业科技局限,导致歼-9只能遗憾地“胎死腹中”。

无独有偶。90年代初,歼-10样机完成后,全新的鸭翼布局和现代感的设计,让前来参观的各军区空军司令员们大为赞叹。但与之配套的涡喷15发动机研制却遥遥无期,再次陷入与歼-9“发动机拖死型号”同样尴尬的局面。无奈之下只能引进苏-27的配套发动机,导致后机身设计几乎推倒重来,大大延缓了歼-10列装形成战斗力的时间。

无论曾经航空发动机的缺“心”之痛,还是今年中兴的缺“芯”之痛,都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一旦受制于人,就如同被掐住了七寸、捏住了命门、扼住了咽喉。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和国防安全。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