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红色故土绽新枝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高 达 耿鹏宇 刘元意责任编辑:刘秋丽
2018-11-14 13:12

西柏坡,这个依山傍水的小山村,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党在这里领导了土地改革运动,指挥了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也由此孕育出伟大的西柏坡精神。几十年来,西柏坡精神以其厚重的历史内涵和极具生命力的精神积淀,作为一种文化血脉,涵养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情怀和执政信念,在红色基因图谱上熠熠生辉,对新时期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有着深刻影响。驻守在红色故土的武警河北省总队官兵,一次次来到西柏坡“寻根”,让橄榄绿有了深植厚土的“根”,有力推动部队全面建设发展。

——编 者

 

武警河北省总队官兵在西柏坡革命旧址前讲述红色故事,赓续革命传统。 张 丹摄

红色故土绽新枝

——武警河北省总队传承红色基因、践行“西柏坡精神”的故事

■高 达 耿鹏宇 刘元意

清晨的薄雾笼罩着武警河北省总队机关营区,静谧、清新。出操号响,橄榄绿队列踏着整齐的步伐,经过一条标有“赶考路”路标的营区大道,进入火热的训练场。

1949年春,毛泽东和党中央从西柏坡这个“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启程,去北京创造一个崭新的时代,这次远行被喻为“赶考”。六十九年倏忽而过,驻守在红色故地的武警河北省总队官兵寻根探源,追寻新中国的第一缕光明,以传统根脉解读时代课题。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1949年3月,西柏坡。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向全党发出警示。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日月经天,江河行地,西柏坡纪念广场“五大书记”雕像前,铿锵誓言穿过岁月烟云,两个时代共产党员的情怀与心声在此交汇。这是河北总队官兵在西柏坡开展“牢记两个务必,弘扬赶考精神”主题教育活动的一幕场景。

温故而知“心”。柏坡岭上,官兵团团围坐,开起一场地点特殊、意义特殊的党小组会。他们对照“两个务必”、对照共产党员赶考使命,联系个人思想实际和共产党员新时代的责任担当,查摆思想,展露心声。

巨澜连波扬帆起,凝心聚力党旗红。近年来,该总队注重用“西柏坡精神”铸魂育人,他们定期组织官兵参观西柏坡纪念馆,在红色会址重温入党誓词、忠诚卫士誓词,学习毛主席指示文电,观看作战地图、文物图片、影视资料等。一座座旧址、一件件文物、一次次追忆,让官兵受到传统的教育与心灵的洗涤。

大潮涌起,风正帆悬。69年前毛主席的“赶考”之语言犹在耳、激荡心间;如今,习主席深刻告诫我们,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该总队把学习毛主席“两个务必”的赶考精神与学习习近平强军思想结合起来,党委“一班人”对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弱化、管党治党不严不实、“四风”问题反弹、巡视整改不落实等问题狠抓问责、刚性执纪,让失责必问、问责必严成为常态。

在西柏坡纪念馆,有几张关于两面锦旗的历史照片。1944年2月,戎冠秀骑着聂荣臻奖励的枣红骡子,被20多名战士护送着走在回家的路上,那面高高挑起的锦旗上“子弟兵的母亲”六个大字格外醒目。另一面锦旗是:淡黄色绒毯上用白布绣出的“土地回老家”五个大字,落款是“下盘松村农民翻身队”。这是1947年分到土地的乡亲们送给住在西柏坡的中央工委的。两面锦旗,贯穿着一条红线——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

“最后的一碗饭,送去做军粮;最后的一尺布,送去缝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在老区人民支前用的小推车旁,讲解员唱起《支前民谣》。漫步在纪念馆的文化长廊,看着毛主席挥镰割麦、朱老总拉耧帮播种、周总理雨夜救工友等一幅幅图片,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跃然而出: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坚持依靠群众,坚持团结统一,这便是西柏坡精神中蕴含的群众立场。如今,在该总队建设道路上,“两个坚持”的群众立场不断焕发出新貌。

2016年“7·19”特大暴雨中,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总队官兵闻令而动,迅速投入抢险救援。邯郸市南王庄村,村民被困、7人失联,邯郸支队100多名官兵连夜出击。途中被山体滑坡堵住道路,车辆无法通行。他们冒着暴雨徒步开进,艰难跋涉6个多小时到达南王庄村,随即展开救援,转移受困群众300余人。

近年来,该总队官兵对13个对口扶贫村及16所贫困地区中小学开展帮扶工作。他们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清理河渠3000余米、植树12万余株,使当地村民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部队番号和编制体制几经变化,但该部官兵始终让真情在军民之间涌动,用实际行动续写着燕赵军民的鱼水新篇。

在西柏坡,党中央、毛主席指挥了包括三大战役在内的24场战役。在辽沈战役开始前,毛泽东同志命令华北第三兵团在20天内完成一切准备,要求他们克服缺粮困难,“准备饿三天肚子,吃两天草”,进军绥远,牵制敌军。最终,第三兵团官兵充分发扬“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饿着肚子圆满完成任务。

时光如梭,精神永存,红色基因不断被赓续。和平年代,“两个敢于”精神已经成为总队官兵迎接挑战、攻坚克难的法宝。平山中队驻守在西柏坡,在该中队荣誉室内,一辆小推车引人瞩目。30多年前,中队新营房迁址建在太行山脉的丘陵地带,地下全是岩石,营区环境改造困难重重。中队官兵在党员干部的带头下,推起小推车、抡起铁锤、挥起锹镐。官兵手磨破了、肩扛肿了,一座整洁漂亮的营区落成了。他们把一辆运石送土的小推车摆进荣誉室,让更多官兵感受“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

那一年,总队7名官兵参加武警部队某比武竞赛。野外综合演练中,他们冒着高温酷暑,负重近30公斤,在42个小时内行军百余公里,完成武装奔袭、攀岩索降、泥潭格斗等20余个课目……班长孙涛膝部旧伤复发,跛着腿艰难前行,上等兵任庆康一只脚上就磨出了多个水泡。但他们无一人掉队,始终保持高昂的战斗状态。

长期以来,用“两个敢于”精神铸魂育人,在高标准、高强度训练中突破生理和心理极限,锤炼官兵敢于斗争的意志和敢于胜利的性格,是该总队在总部特战分队比武、约旦特种兵比武等赛场上屡创佳绩的保证。

滹沱河静静流淌在燕赵大地,见证着岁月变迁。先辈的身影已融进西柏坡天际那一抹灿烂的红。今天的子弟兵在追忆感慨中触摸那段峥嵘岁月,在“赶考”的时代命题中不断整肃行装、提振精气神。在这个松柏苍翠的小山村,一次次“寻根之旅”,让该部官兵的精神家园绽放出朵朵灿烂新花。

(解放军报·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