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时厦门、金门都是国民党重兵守卫的海岛,然而如仔细分析两岛的具体情况,就能看出攻厦比攻金要容易得多。
从地理条件看,厦门和大金门虽然是面积差不多的海岛,厦门却被大陆三面环抱,距大陆最近距离不足2公里,解放军可以从四个方向发起进攻,而且能够使用人力划行的小舢板渡海。解放军渡海攻厦时,正是以四个师(第八十五、第八十六、第九十一、第九十二师)从东北、正北、正西和西南共四个方向同时发起攻击,使国民党守军多面受敌,难以应付。同时因航渡距离近,风浪影响不大,帆船能较快地往返接运部队,许多部队还以班为单位使用小舢板成功进行了航渡。可是大金门距大陆最近处约10公里,只有北部面向大陆的部分地段便于登陆,进攻金门时只能一面攻击,守军可以无后顾之忧地集中兵力对付登陆部队;另外金门距大陆远,渡海时船只受风浪影响大,需要使用较大的帆船或机动船,航渡条件要比攻厦困难得多。
从守军条件看,厦门守军开始要略多于金门守军,可是守厦的主要部队是被蒋介石视为“杂牌”的刘汝明第八兵团,嫡系部队只有第五军的一个师。刘汝明虽然反共坚决,却一贯在内战中保存实力,惯于擅自撤退,部队的装备和战斗素质也是较差的。解放军在厦门登陆后,刘汝明部很快就开始溃逃。金门守军第五军、第二十五军却都是蒋介石的嫡系,青年军第二○一师是蒋经国的心腹部队,10月中旬增援金门的胡琏兵团第十八军更是蒋介石和陈诚的骨干力量。这些部队虽然也是新败之师,战斗力却比厦门守军要强,作战也会更卖力。
从国民党军的决心部署看,虽然对外宣传“金厦并重”,蒋介石在10月7日到厦门时也强调“金、厦两岛,为台湾屏障”,其实守金决心重于守厦。因为厦门岛不仅在地理上不易坚守,而且岛上还有一个有20多万居民的厦门市,在当时的形势下,国民党军很难长期背起供养这个孤岛城市的包袱。当解放军攻击厦门时,国民党军并未派兵增援。金门的情况却与厦门不同,该岛不仅在地形上利于坚守,而且大、小金门人口总计不过4万人,居民普遍以打鱼务农和侨汇为生,不存在大城市那样的供应问题,守军易于持久。所以当金门北面的大、小嶝岛一遭威胁,台湾当局马上调胡琏兵团增援金门,这说明攻金遇到的抵抗肯定要比攻厦大得多。

炮击金门(油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