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5日,中国农历节气中的立夏,也即一年中告别春天,步入炎热夏季的这一天。下午2时30分,北京中关村军民融合创新工场一楼多功能厅内座无虚席,现场气氛火热,一本20余年前出版著作的再版研讨与讲座吸引了军内外众多人士的到来。
著作的名称是《金门之战》(1949-1959),作者是国防大学徐焰教授。这是一本全面回顾从1949年金门登陆战到1959年金门炮战结束的军史经典,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北京长江新世纪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发行。
该书是祖国大陆公开出版的首部全面阐述20世纪50年代东南沿海作战的历史专著,在台湾一经出版就引起岛内轰动!时隔25年,在金门炮战60周年纪念的特殊时刻,该书经徐焰将军修订再版后再次吸引了各方的关注。
近十年来,海峡两岸“三通”已实现,每年有几百万祖国大陆游客赴台,也有数以百万计的台湾同胞来到祖国大陆。可惜的是,台湾当局仍然不想消除祖国分裂的局面,“台独”势力更是借助外国插手继续猖狂活动。
对此,正如国台办发言人马晓光指出的,“我们有坚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和足够的能力,挫败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图谋和行径,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如果‘台独’势力继续恣意妄为,我们将进一步采取行动。”
回顾历史,是总结经验提升自我的过程,更是对那些为了祖国统一在金门乃至整个东南沿海作战中付出了汗水、鲜血乃至生命的同志的缅怀。实现祖国的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编者

前言
■徐焰
拙作《金门之战》,最早出版于1992年,是在中国大陆公开出版的第一部全面介绍海峡两岸军事斗争的学术专著,其中又着重讲述了1949年金门登陆战至1959年初炮击金门基本结束的这段斗争。这一年,恰恰是海峡两岸实现“汪辜会谈”并达成“九二共识”的重要时段,台湾出版界也冲破多年的禁区,公开出版了我这本书并在《中国时报》连载,成为岛内几十年间出版的第一部阐述中共方面政治观点的著作。
弹指一挥间,二十几年过去,海峡两岸的一些人仍记得这部书,有些人又鼓励我再版。这是因为祖国大陆同台湾的关系虽然改善,国家统一却仍然没有实现,“台独”势力又很猖獗,反“台独”军事斗争准备仍是我军的重要任务。回顾1949年至1959年海峡两岸军事斗争的历史,温故知新,鉴昔警今,仍然有着历史和现实的意义。
金门,是位于我国福建省东南部的面积只有150多平方公里的海岛,在祖国大幅全图上致多能标上一个小小斑点。当60多年前那场改变中国面貌的全国解放战争进入尾声之时,它的名字开始引起世人的注意。在1958年那个不平静的夏天,这个岛又一时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几十年后的今天,为人们揭去笼罩在历史事件上面的迷雾, 不讳言地如实回溯一下那场斗争的经过,对于所有愿意研究国共关系史、关心祖国统一的人可能会有所裨益。
我个人关心对台斗争的历史,与自身童年经历有密切关系。记得20世纪50年代我生活在北京公主坟空军司令部大院时,父亲出差最多的地方就是“福建前线”,这在我童年时期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我少年时又常听到父辈们讲述台海上空的军事斗争情况,那又是当年公开宣传品上所看不到的。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在军事院校从事战争史研究时,曾访问过参加过1949年指挥金门登陆战的主要指挥员、时任第二十八军副军长的肖锋,以及那时的第二十八军政治部主任李曼村,还从肖锋那里看到过战时日记。曾在20世纪50年代担任总参作战部副部长的雷英夫,又在我到他家的很多次漫谈中讲过两次金门之战的许多内情。如在1949年金门登陆战时,他正好在第二十八军任职,战后便同政治部主任李曼村一同检讨失利原因,得出过三点共识并上报。1958年炮击金门时,毛泽东在北戴河亲自指挥,雷英夫此刻正在领袖身边起着他自己所说的“小参谋”的作用,参加了各次决策会议并负责向北京和福建传达命令。他讲过毛泽东和一些参加决策的领导人的言谈笑貌,真是栩栩如生。
中国古语道:“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研究一场战争的历史,最好能看到交战双方的资料并听当事者讲述。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在国防大学资料室查阅了台湾出版的大量有关金门和整个台湾作战的战史书籍和个人回忆录。20世纪90年代初,我到美国做访问学者和在国内参加接待台湾来访者时,也同一些国民党军老军官谈过当年的台海战事,注意听他们所讲的经历和切身感受。尽管双方政治观点截然不同,国民党军方又有惯于夸大其词的习惯,从台方的资料和当事者的讲述中还是可以搞清过去一些不解的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