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烽火:重温《南昌起义》史诗画卷

来源:美术报责任编辑:柳晨
2017-06-01 15:35

砥砺行路:热爱生活,记录时代的现场

作为紧贴时代的艺术家,黎冰鸿毕生都活跃在时代的现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从青年时期直至生命的最后几年,他留下了很多速写和写生稿,现存于世的有400余件。

相比较正式的主题性创作,他的写生作品多信手挥洒,极富生活气息。在大量写生的基础上,他还创作了很多富有鲜活时代气息的作品,如《水电站发电了》描绘的是农村水电建设的场景;《种玫瑰花的姑娘》描绘了典型的保加利亚女孩的形象;《苏联画家梅尼尔科夫》是作者在火车上为艺术家作的速写;《版纳艳阳》则是他在云南的写生。

“文革”后,他更是深入生产、生活一线,创作中表现了时代的脉搏,呈现出了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和大好河山的秀美风光。如“金山石化建设”系列和“镇海炼油厂建设”系列,“西北采风”系列,“江南水乡”系列,真切地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面貌。

除了擅长革命军事题材及历史主题创作,黎冰鸿还特别热爱生活。他创作了很多人物的肖像画,包括他的自画像、夫人肖像,以及家人、朋友的肖像等等。今年92岁高龄的黎冰鸿先生的夫人张天虹女士回忆起来依然激动不已。“我认识他的时候,还不知道他是美术家,不知道他画得这么好,也不知道他过去的生活情况怎么样。虽然他的年龄比我大很多,但我非常爱他,他的性格很好。”浓浓的情意不禁令晚辈后学们感动不已。

据中国美术学院教授金一德先生回忆说,“黎先生的画,他画的哪怕是手指大的人物速写,都很注意人物的内心特点。我和他一起带着学生去炼油厂找一些工人来画,他不仅画得很像,且总能把这些工人的特点抓得很准,这是他教学和画画的特点。”中国美术学院孙景刚教授也谈到这一点,“他有很多才能,我是在他的不太起眼的小肖像里看到的。他对人物的表情有一种特别细腻的深刻把握的能力。”作为黎冰鸿先生的学生、后来的助教,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汪诚一先生也表示,“我觉得一个艺术家最可贵的东西不是技术。他作画的动机是什么,他是怎么画画的,他为什么要画,他的激情从哪里来,他心里想什么,这是一个画家最重要的。”“他是从生活中来,他有很多生活中的体验。他是从革命队伍中、从革命的实践中成长起来的画家。黎冰鸿先生没有留学到法国,没有留学到日本,也没有在正规的学校学习过,他就是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凭着他的奋斗精神,善于学习,善于吸收。”

为什么他的画能够如此打动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章晓明补充道,“看看黎先生的作品,对我们来说确实是一面镜子。他的小幅速写中,对一些动作的推敲是非常严谨细致的。这可以看出他创作作品时的心是非常沉的,真正沉到里面去。”

黎冰鸿 南昌起义 125×160cm 布面油画 1977年 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藏

历史遮蔽:“作品就是艺术家公开的隐私”

从学术的角度,如何更真实地认识到作品之间的因果,包括它的渊源?如何从黎冰鸿的一生以及他的作品中得到真正的启发,进行美术史的正确的书写?

木心说,作品就是艺术家公开的隐私。今天我们需要怎么重新认识黎冰鸿的艺术特色和成就,或许应该把他放在历史的语境中来评价。《美术》杂志主编尚辉说,“黎冰鸿是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代表中国油画最高水平的画家之一,尤其是在50年代,在没有完全接受,或者是部分接受苏联绘画的时期,他看到了法国油画传承的原貌。我们会遗忘黎冰鸿的重要原因,首先是因为在50年代中后期,留苏的学生和马训班的学生毕业以后,在全国迅速兴起了苏联油画的学习高潮,这让我们几乎看不懂或者是忽视对黎冰鸿这样一类油画创作的看法。除了黎冰鸿先生,还有北京的卫天霖等等,都是被历史遮蔽的一代油画家。”

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馆长、艺术人文学院教授张坚也谈到了黎冰鸿在整个中国油画的历史中被淹没与遮蔽的地位。“因为他既不是刘海粟的系统,又不是徐悲鸿的系统。他的作品是有现代性的,那种现代性实际上就是一种观察方式。黎先生在塑造人物形象的时候非常在意人的受光状态。大家可以看到人物的帽檐、脸、鼻尖、肩、胸,高光的位置是用长条的笔触,是用尖毛状的笔触来勾画。这样一种观察方式是表面的,但它有非常强烈的光感,能够渲染出一种气氛。如果追溯起来这种方式可以追溯到萨金特那里。”他接着介绍,“因为印象派是要抑制绘画的文学性和故事性,整个画面强调题材的平等主义,不特意地进行叙事。黎先生用这种方法提升绘画的叙事效果是很有意思的。”

黎冰鸿的确在油画中国化和现代之路上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文化部艺术司文学美术处副处长张苗苗谈道,“当时有很多油画民族化的讨论,但能形成系统理论梳理的并不多。他的中国式油画的理论还很具体。比如,他曾经提出中国式油画不仅是把国画的笔墨技法用于油画创作,而是要探索出中国式油画的精神。在给费以复的一封回信中,他明确提出油画和中国画不仅仅是工具和技法上的区别,更重要的是内容、形式、风格上的差异。但是,我们要画出中国式的油画,就要在内容、形式和风格上做新的探索。在这个方面,他已经突破了语言和技法本身来追求中国式的油画。”

令人感到惊讶的是,关于追求中国式油画这一点上,有几位学者观点竟然如此一致。金一德先生回忆起来,“他强调中西融合,我跟他到海南岛学画画,他经常讲最好是在油画里把版画黑白的力量与中国画的构图方式融合在一起。再就是要吸收中国民间的艺术,这是他的理想,他画画的追求。他画的《水电站发电了》分明就是用中国的构图,用一种具有中国特点的形式。”张坚也说,“《水电站发电了》这张画很有中国画的意境,里面的光也非常有意思,实际上是电灯光,电灯光非常温暖。在欧洲的未来主义绘画中,电灯光是非常锐利的,用诗人的话来说就是电灯光能够扼杀月光。但是在《水电站发电了》中,黎冰鸿把中国传统的诗情画意和工业化的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一种传统的审美趣味融合在工业题材的创作当中,这真的是非常有趣的艺术现象。”

另外,作为黎冰鸿先生最重要的代表作的《南昌起义》,是否学界和美术史论界的研究还存在一些盲区?中国美院美术馆副馆长余旭鸿新的研究观点也让人耳目一新。

历史画究竟是不是简单地还原历史?创作或观看历史画的时候,怎样客观地尊重历史去还原历史事件?以及浙派人物画的起源和黎先生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如今已有学者提出了诸多有意思的问题并尝试进行回答,相信这些问题日后更值得学界进一步作出研究、探讨与沉淀。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